双相II型障碍,目前为部分缓解,最近为抑郁发作Bipolar type II disorder, currently in partial remission, most recent episode depressive
编码6A61.8
关键词
索引词Bipolar type II disorder, currently in partial remission, most recent episode depressive、双相II型障碍,目前为部分缓解,最近为抑郁发作、双相II型障碍,当前部分缓解,最近为抑郁发作
缩写双相II型障碍-部分缓解-抑郁发作、Bipolar-II-Disorder-Partial-Remission-Depressive-Episode
别名双相2型障碍-部分缓解-抑郁发作、双相二型障碍-部分缓解-抑郁发作、双相II型障碍-部分缓解-最近抑郁发作、双相情感障碍II型-部分缓解-抑郁发作
双相II型障碍,目前为部分缓解,最近为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史记录:至少有一次轻躁狂发作和一次重度抑郁发作的历史。
- 当前状态:当前状态不再符合完全的抑郁发作标准,但仍有显著的情绪症状。
-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情绪低落:持续感到悲伤、空虚或绝望,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存在,持续至少两周。
- 兴趣减退:对平时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或乐趣。
- 精力下降:感觉极度疲劳,即使没有进行体力劳动也感到疲惫不堪。
- 自我评价降低:对自己持有过度负面的看法,自责或内疚感强烈。
- 注意力集中困难:难以专注于工作或学习任务,决策能力减弱。
- 食欲及体重变化:食欲减退或暴饮暴食,可能导致体重显著增减。
- 睡眠障碍:失眠或过度睡眠,夜间醒来次数增多或早醒。
- 躯体不适感增加:非特异性身体疼痛或其他不适,如头痛、肌肉痛等。
- 非典型症状:
- 认知功能下降: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
- 行为冲动性增加:在轻躁狂阶段可能会做出不理智决定。
- 自杀念头: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的念头,甚至有自杀企图。
- 家族史:家族中有双相障碍或其他情感障碍的病史。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所有项,并且至少符合5个以上的“典型临床表现”中的症状,其中至少包括情绪低落或兴趣减退。
二、辅助检查
-
心理评估工具:
-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 判断逻辑:评分≥17分提示中度至重度抑郁,结合其他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 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
- 判断逻辑:评分≤12分提示无明显躁狂症状,但仍需结合临床表现。
-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
影像学检查:
- 脑MRI/CT扫描:
- 异常意义:某些脑区(如前额叶皮层、杏仁核、海马体)体积减少或功能异常,支持神经生物学基础的诊断。
-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 异常意义:显示大脑特定区域的功能连接异常,有助于理解病情机制。
- 脑MRI/CT扫描:
-
睡眠监测:
- 多导睡眠图(PSG):
- 异常意义:REM潜伏期缩短、REM密度增加,提示睡眠结构异常,支持双相障碍的诊断。
- 多导睡眠图(PSG):
-
心理社会因素评估:
- 应激事件调查:
- 判断逻辑:明确近期是否有重大生活事件或应激源,增强诊断指向性。
- 应激事件调查: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血液检查:
- 甲状腺功能检测:
- T3、T4水平异常:提示内分泌系统在双相障碍中的作用,需进一步评估。
- 炎症标志物:
- C反应蛋白(CRP)升高:非特异性炎症指标,可能提示免疫系统参与。
- 血沉(ESR)升高:非特异性炎症活动标志,需结合其他指标。
- 甲状腺功能检测:
-
神经递质水平检测:
- 血清素、多巴胺水平检测:
- 异常意义:虽然无特异性指标,但异常结果支持神经生物学机制。
- 血清素、多巴胺水平检测:
-
遗传学检测:
- 基因多态性分析:
- 异常意义:特定基因变异(如BDNF、COMT)可能与双相障碍风险相关,但目前主要用于研究目的。
- 基因多态性分析: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详细的病史记录和临床表现,特别是轻躁狂和重度抑郁发作的历史。
- 辅助检查以心理评估工具(如HAMD、YMRS)、影像学检查(如MRI、fMRI)和睡眠监测为主,提供客观支持证据。
- 实验室异常意义需综合解读,重点关联神经递质水平、甲状腺功能和遗传学检测结果,但目前无特异性诊断指标。
权威依据:DSM-5《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国际期刊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