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真菌病Unspecified Mycoses
编码1F2Z
关键词
索引词Mycoses、未特指的真菌病、霉菌病、链格孢属感染、机会性真菌病、半孢子菌病、品茶员咳、茶工哮喘、茶厂工咳嗽、菌原病、真菌病,未特指部位
缩写WTFJ
别名不明真菌病、未知真菌感染、非特异性真菌病
其他特指的皮肤癣菌病(ICD-11: 1F28.Y)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真菌直接镜检阳性:皮损处刮取物经KOH湿片镜检,观察到分枝分隔的菌丝或关节孢子。
- 真菌培养阳性:在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分离出特定皮肤癣菌(如红色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等),并完成菌种鉴定。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依据):
- 典型皮损形态:
- 环形或多环形红斑(中央消退、边缘活动性进展)。
- 特征性亚型表现(如叠瓦癣的涡纹状鳞屑、黄癣的硫黄色痂皮)。
- 病变定位:符合特定部位感染特征(如须癣的下颌脱屑性红斑、手癣的指间浸渍)。
- 典型皮损形态: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Wood灯检查:
- 某些菌种(如犬小孢子菌)感染毛发时呈亮绿色荧光(阳性率约50%)。
- 组织病理学:
- PAS染色显示角质层内菌丝(灵敏度>80%)。
- 流行病学暴露史:
- 发病前接触感染动物(犬/猫/马)或共用污染物(毛巾/理发工具)。
- Wood灯检查: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筛查] --> B[直接镜检]
A --> C[Wood灯检查]
B --> D[阳性:确诊]
B --> E[阴性/不明确]
E --> F[真菌培养]
F --> G[菌种鉴定]
G --> H[确诊]
F --> I[阴性]
I --> J[分子检测 PCR]
J --> K[阳性:确诊]
J --> L[阴性:排除]
判断逻辑:
- 直接镜检:
- 阳性:观察到菌丝/孢子即可初诊,但需培养确认菌种。
- 假阴性处理:鳞屑量不足时需重复采样或改用透明胶带粘贴法。
- 真菌培养:
- 菌落形态:红色毛癣菌(白色绒毛状,背面酒红色);犬小孢子菌(黄色绒毛状)。
- 鉴别价值:区分亲人性/亲动物性菌种以指导溯源治疗。
- 分子检测(PCR):
- 适用于培养阴性但高度疑似病例,检测ITS区域或28S rDNA基因。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参考范围 | 异常意义 |
---|---|---|
直接镜检 | 阴性 | 阳性提示皮肤癣菌感染,需结合临床表现确认 |
真菌培养 | 无生长 | 阳性可确诊并指导抗真菌药选择(如红色毛癣菌对特比萘芬敏感) |
组织病理PAS染色 | 无真菌结构 | 角质层菌丝提示活动性感染,肉芽肿反应提示深部侵袭(如疣状毛癣菌感染) |
血清β-葡聚糖 | <60 pg/mL | 升高(>80 pg/mL)提示可能合并系统性真菌感染,需进一步评估 |
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镜检或培养发现病原体,结合特征性皮损(环形红斑/特定部位病变)。
- 检查策略:镜检为首选初筛,培养阴性时采用分子检测;Wood灯辅助毛发感染诊断。
- 治疗提示:亲动物性菌种(如犬小孢子菌)需环境消毒,亲土性菌种(如石膏样小孢子菌)避免土壤接触。
参考文献:
《安德鲁斯皮肤病学》(第13版)、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皮肤癣菌病诊疗指南、WHO真菌病原体实验室检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