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结核病Other specified Tuberculosis

更新时间:2025-06-19 01:00:29
编码1B1Y

关键词

索引词Tuberculosis、其他特指的结核病、结核患者的肾或输尿管病变
缩写OTB
别名其他类型结核病、特定类型结核病、特殊类型结核病

其他特指的结核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病变组织/体液(如尿液、关节液、腹膜液)中分离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
      • PCR检测检出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核酸(如IS6110、MPT64基因)。
    • 组织病理学确诊
      • 活检组织中发现典型结核性肉芽肿(干酪样坏死+朗格汉斯巨细胞+上皮样细胞)。
  2.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持续≥2周的低热(37.4℃-38℃)、盗汗、体重下降≥10%。
      • 器官特异性症状(如肾结核:腰痛+血尿;骨结核:关节肿胀+功能障碍)。
    • 影像学特征
      • CT/MRI显示器官特异性破坏(如肾盏变形、骨质溶解、脑膜强化)。
    • 免疫学证据
      • 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阳性或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硬结直径≥10mm。
  3. 阈值标准

    • 符合任意一项"必须条件"即可确诊。
    • 若无病原学证据,需同时满足:
      • 器官特异性症状+典型全身症状(发热/盗汗/体重下降)。
      • 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免疫学阳性。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病原学检查] A --> C[影像学检查] A --> D[免疫学检查] A --> E[组织病理学]

B --> B1(病变部位涂片抗酸染色) B --> B2(结核分枝杆菌培养) B --> B3(PCR核酸检测)

C --> C1(器官特异性影像) C1 --> C11(腹部CT:肾盏破坏/输尿管狭窄) C1 --> C12(骨关节X线:骨质溶解) C1 --> C13(头颅MRI:结核瘤)

D --> D1(γ-干扰素释放试验) D --> D2(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E --> E1(穿刺/手术活检)

判断逻辑

  1. 病原学检查
    • 涂片阳性提示可能感染,但需培养/PCR确认(抗酸杆菌可能为非结核分枝杆菌)。
    • 培养是金标准,但耗时4-8周;PCR可48小时内提供特异性结果。
  2. 影像学检查
    • 肾结核:CT显示肾盏"虫蚀样"破坏+输尿管串珠样狭窄。
    • 骨结核:X线见"Phemister三联征"(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疏松+骨质破坏)。
  3. 免疫学检查
    • IGRA特异性>95%,优于TST(可能受BCG接种干扰)。
    • 阳性结果支持活动性感染,但需结合临床表现。
  4. 组织病理学
    • 肉芽肿中检出抗酸杆菌可确诊,但阴性不能排除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病原学检查

    • 涂片抗酸染色阳性:提示分枝杆菌感染,需进一步鉴别结核/非结核分枝杆菌(阳性预测值约60%)。
    • 培养阳性:确诊结核病,同时可进行药敏试验指导治疗。
    • PCR阳性:特异性>98%,提示活动性感染,阴性结果不排除疾病。
  2. 炎症标志物

    • 血沉(ESR)>40 mm/h:提示疾病活动,治疗有效时下降。
    • C反应蛋白(CRP)>20 mg/L:反映组织破坏程度,监测治疗反应。
  3. 免疫学检查

    • IGRA/TST阳性:提示结核感染,但无法区分活动/潜伏感染。
    • 阴性结果:在免疫功能低下者(如HIV)可能假阴性。
  4. 器官功能指标

    • 肾结核:尿常规红细胞>10/HPF+白细胞酯酶阳性,提示尿路损伤。
    • 肝结核:ALT/AST升高至2倍上限,提示肝实质受累。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病原学(培养/PCR)或组织病理学证据。
  • 辅助诊断:器官特异性影像学+免疫学检查构成支持证据链。
  • 实验室解读
    • ESR/CRP用于评估疾病活动度。
    • 病原学阴性时,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免疫学综合判断。

参考文献

  1. WHO《结核病诊断操作手册》(2023)
  2. ATS/IDSA《结核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
  3.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肺外结核诊断专家共识(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