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临床1期合并结核病HIV disease clinical stage 1 associated with tuberculosis
编码1C60.0
关键词
索引词HIV disease clinical stage 1 associated with tuberculosis、HIV感染临床1期合并结核病、HIV感染临床1期合并TB、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临床1期合并结核、艾滋病病毒感染临床1期合并结核病
同义词HIV disease clinical stage 1 associated with TB
缩写HIV感染1期合并TB、HIV-1合并结核、HIV感染早期合并结核
别名HIV感染早期并发结核、初发HIV感染合并结核、HIV感染初期合并结核、HIV感染急性期合并结核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G30 慢性疼痛
MG30.62慢性口腔颌面部神经痛MG30.20创伤后慢性疼痛MG30.41慢性血管源性内脏痛MG30.5慢性神经性疼痛MG30.5Y其他特指的慢性神经性疼痛MG30.5Z未特指的慢性神经性疼痛MG30.02慢性原发性肌肉骨骼痛MG30.42持续性炎症所致慢性内脏痛MG30.50慢性中枢神经性疼痛MG30.0原发性慢性疼痛MG30.0Y其他特指的原发性慢性疼痛MG30.0Z未特指的原发性慢性疼痛MG30.40机械性因素引起的慢性内脏痛MG30.31结构改变引起的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Y其他特指的慢性疼痛MG30.Z未特指的慢性疼痛MG30.11癌症治疗后慢性疼痛MG30.04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MG30.64与稳态紊乱或非药物治疗相关的慢性头痛或口面部疼痛MG30.65与颅或颈部血管疾病相关的慢性头痛或口面部疼痛MG30.63与慢性继发性颞下颌关节紊乱相关的头痛或口腔颌面部痛MG30.3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3Y其他特指的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3Z未特指的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32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慢性继发性骨骼肌肉疼痛MG30.03慢性原发性头痛或口腔颌面部痛MG30.6慢性继发性头痛或口腔颌面部痛MG30.6Y其他特指的慢性继发性头痛或口腔颌面部痛MG30.6Z未特指的慢性继发性头痛或口腔颌面部痛MG30.21手术后慢性疼痛MG30.67与某种物质或其停用有关的慢性头痛MG30.10慢性癌痛MG30.30持续炎症引起的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61慢性牙痛MG30.51慢性周围神经性疼痛MG30.4慢性继发性内脏痛MG30.4Y其他特指的慢性继发性内脏痛MG30.4Z未特指的慢性继发性内脏痛MG30.00慢性原发性内脏痛MG30.1慢性癌性疼痛MG30.1Y其他特指的慢性癌性疼痛MG30.1Z未特指的慢性癌性疼痛MG30.01慢性广泛疼痛MG30.2手术后或创伤后慢性疼痛MG30.2Y其他特指的手术后或创伤后慢性疼痛MG30.2Z未特指的手术后或创伤后慢性疼痛MG30.66与非血管性颅内疾病相关的慢性头痛或口面部疼痛关联情况
MG30.66全身淋巴结增大MG30.66耐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MG30.66潜伏性结核MG52.0 耐药分枝杆菌
MG52.01耐药的非结核分枝杆菌MG52.02广泛耐药结核分枝杆菌MG52.0Y其他特指的耐药分枝杆菌MG52.0Z未特指的耐药分枝杆菌MG52.00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1B11 神经系统结核
1B11.3脑结核性肉芽肿1B11.2脑膜结核瘤1B11.0结核性脑脊膜炎1B11.1结核性脑膜脑炎1B11.Y神经系统其他特指部位的结核1B11.Z未特指的神经系统结核1B12 其他系统和器官的结核
1B12.1眼结核病1B12.5泌尿生殖系统结核病1B12.4肌肉骨骼系统结核1B12.4Y肌肉骨骼系统其他特指部位的结核1B12.4Z未特指的肌肉骨骼系统结核1B12.41结核性肌炎1B12.7消化系统结核病1B12.0心脏结核病1B12.40骨结核病或关节结核病1B12.8皮肤结核病1B12.Y其他特指器官或部位的结核1B12.3内分泌腺结核病1B12.6周围淋巴结结核病1B12.2耳结核病1B13 粟粒性结核
1B13.0单个特指部位的急性粟粒性结核1B13.1多部位的急性粟粒性结核1B13.2急性粟粒性结核,未特指部位1B13.Y其他特指的粟粒性结核1B13.Z未特指的粟粒性结核1B10 呼吸系统结核
1B10.1呼吸道结核病,未确诊病例1B10.Z呼吸道结核病,未提及经细菌学或组织学证实1B10.0呼吸道结核病,确诊病例HIV感染临床1期合并结核病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HIV感染临床1期合并结核病是指在HIV感染早期(即临床1期),患者同时存在活动性结核感染。在这个阶段,患者的免疫系统尚未受到严重损害,但已经出现了HIV感染的一些特征性症状或体征,并且并发了结核病。这种共病情况对患者的健康状况构成额外威胁,因为两种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加速疾病的进展。
病因学特征
-
HIV感染机制:
- 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CD4+ 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逐渐下降。即使是在临床1期,尽管免疫抑制相对轻微,但已足以降低机体对结核杆菌等病原体的抵抗力。
-
结核菌感染机制:
- 结核分枝杆菌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后,在肺部或其他器官形成病灶。对于免疫功能受损的个体来说,即使是潜伏性结核感染也容易被激活成为活动性病变。
- 在HIV感染者中,由于免疫监视功能减弱,潜伏状态下的结核杆菌更易重新激活,从而发展为显性结核病。
-
相互影响因素:
- HIV与结核菌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双向关系:一方面,HIV加速了结核病的发生和发展;另一方面,活动性结核感染也会加重HIV病情,进一步削弱免疫系统。
- 两者共同作用下,可能导致更快的疾病进程以及更高的死亡率。
病理机制
-
免疫反应变化:
- 随着HIV病毒复制增加,CD4+ T细胞数量减少,特异性免疫应答受损,使得宿主难以有效控制结核杆菌感染。
- Th1型免疫反应减弱,特别是IFN-γ产生不足,不利于巨噬细胞杀菌活性及抗原提呈能力,增加了结核杆菌逃逸的可能性。
-
组织损伤模式:
- 活动性结核病通常表现为肉芽肿性炎症,但在HIV阳性患者中可能呈现非典型形态,如广泛干酪样坏死而缺乏典型的上皮样细胞和朗格汉斯巨细胞聚集。
- 肺外结核发生率较高,包括淋巴结、脑膜、消化道等部位受累更为常见,反映了全身性免疫抑制状态下结核杆菌易于播散的特点。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结合HIV感染早期症状(如发热、乏力、体重减轻)与结核病典型表现(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可能出现多种非特异性体征。
- 肺外结核的表现多样,取决于具体受累器官,例如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可出现头痛、意识障碍等症状。
- 由于HIV相关免疫缺陷,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出轻微的呼吸道症状甚至无明显不适,但影像学检查可见显著异常。
参考文献:丁香园《HIV感染合并结核感染150例临床诊治分析》、人人文库《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百度百科《艾滋病伴发肺结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