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Measles
编码1F03
子码范围1F03.0 - 1F03.Y
关键词
索引词Measles、麻疹
同义词morbilli
缩写MZ
别名出痧子、痧子、疹子、红疹病、流行性红疹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CA40.1 病毒性肺炎
CA40.1Y
其他特指的病毒性肺炎CA40.1Z
未特指的病毒性肺炎CA40.12
副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炎CA40.10
腺病毒引起的肺炎CA40.11
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肺炎CA40.13
人类偏肺病毒引起的肺炎 中耳炎
AB0Y
其他特指的中耳炎AB0Z
未特指的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AA9Z
未特指的化脓性中耳炎AA83
非感染性渗出性中耳炎AA81
急性非浆液性非化脓性中耳炎AA91.0
慢性化脓性咽鼓管鼓室炎AA91.2
其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AA90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AA80
急性浆液性或黏液性中耳炎AB01
慢性中耳炎AB00
急性中耳炎AA82
慢性浆液性或黏液性中耳炎AA91.1
慢性化脓性上鼓室鼓窦炎--
非化脓性中耳炎AA8Z
未特指的非化脓性中耳炎AA91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AA91.Z
未特指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AA91.Z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AA91.Z
感染性角膜炎麻疹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发热、上呼吸道炎症(如咳嗽、流鼻涕)、结膜炎以及皮肤上的红色斑丘疹。典型的麻疹还包括口腔内颊黏膜上出现的蓝白色中心的小白点,称为科氏斑(Koplik's spots),这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体征之一。本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和直接接触受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传播。
病因学特征
-
病毒特性与传播途径:
- 麻疹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科,是一种单股RNA病毒。
- 该病毒主要经由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释放的病毒颗粒可通过空气被其他人吸入。
- 接触到含有病毒的物品后触摸口鼻或眼结膜也可能导致感染。
-
易感人群与免疫状态:
- 未接种麻疹疫苗的人群特别容易感染,尤其是婴幼儿及免疫力低下者。
- 在没有接种疫苗保护的情况下,几乎所有人都对麻疹病毒易感;自然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
- 营养不良(特别是维生素A缺乏)会增加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病理机制
-
病毒感染过程:
- 麻疹病毒首先在呼吸道黏膜中复制增殖,随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此时患者开始表现出初期症状如发热。
- 病毒随血液扩散至全身多个器官系统,主要侵犯皮肤、黏膜及淋巴组织,在此过程中诱发免疫反应,产生特异性抗体。
- 病毒载量达到高峰时,会引发强烈的免疫应答,导致皮疹等典型临床表现。
-
免疫应答:
- 特异性的IgM抗体可在发病后3-4天内检测到,并持续数周,是急性期感染的重要标志。
- IgG抗体在恢复期逐渐升高,可提供长期免疫保护。
- 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可能增加并发症风险,例如肺炎、脑炎等。
临床表现
-
症状分期:
- 潜伏期:约7-14天,期间无临床症状但具有传染性。
- 前驱期(出疹前期):持续2-4天,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结膜充血及畏光。
- 出疹期:皮疹自耳后、发际开始,逐渐向面部、躯干及四肢扩散,呈红色斑丘疹,可融合成片,伴体温再度升高。
- 恢复期: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遗留褐色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多数预后良好。
-
体征特点:
- 皮疹: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无出血倾向(出血性麻疹罕见)。
- 科氏斑:位于颊黏膜对侧第一臼齿处,呈灰白色小点,周围绕以红晕,出疹后1-2天逐渐消失。
- 淋巴结肿大:部分病例可见颈部淋巴结轻度肿大。
参考文献:丁香园、百度百科、39健康网等权威医学网站提供的麻疹相关资料。
请注意,以上内容专注于麻疹的临床与医学定义、病因学及其病理机制等方面的信息汇总,并未包含治疗建议及预后评估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