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数量异常Disorders of neutrophil number
编码4B00
子码范围4B00.0 - 4B00.Y
关键词
索引词Disorders of neutrophil number、中性粒细胞数量异常
缩写中性粒细胞异常、中性粒细胞计数异常
别名中性粒细胞增多或减少、中性粒细胞病、中性粒细胞异常症、中性粒细胞疾病、中性粒细胞异常综合征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关联情况
1C6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
1C62.30
卡波西肉瘤合并人免疫缺陷病毒病,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2
HIV感染临床3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Z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未提及合并症,临床分期未特指1C62.1
HIV感染临床2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3
HIV感染临床4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3Y
其他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3Z
未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0
HIV感染临床1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合并结核病
1C60.3
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结核病1C60.3Y
其他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结核病1C60.3Z
未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结核病1C60.1
HIV感染临床2期合并结核病1C60.0
HIV感染临床1期合并结核病1C60.Z
HIV感染合并结核病,临床分期未特指1C60.30
艾滋病相关卡波西肉瘤合并结核病1C60.2
HIV感染临床3期合并结核病1C6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合并疟疾
1C61.0
HIV感染临床1期合并疟疾1C61.1
HIV感染临床2期合并疟疾1C61.30
艾滋病相关卡波西肉瘤合并疟疾1C61.Z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合并疟疾,临床分期未特指1C61.3
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疟疾1C61.3Y
其他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疟疾1C61.3Z
未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疟疾1C61.2
HIV感染临床3期合并疟疾中性粒细胞数量异常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中性粒细胞数量异常是指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超出正常参考范围,包括中性粒细胞增多症(Neutrophilia)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主要负责机体对细菌感染的第一道防御。其数量的变化反映了机体免疫系统的状态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病因学特征
-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 急性感染:如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会迅速增多并聚集到感染部位,吞噬和杀灭病原体。
- 炎症反应:组织损伤、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等情况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增多。
- 应激反应:剧烈运动、手术、创伤等情况下,身体会产生应激反应,导致中性粒细胞增多。
- 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疾病,会导致中性粒细胞持续增多。
-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
-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 骨髓抑制: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疾病,导致骨髓产生中性粒细胞的能力下降。
-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被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而减少。
- 药物影响:某些化疗药物、抗生素(如磺胺类)、抗癫痫药物等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
- 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风疹病毒等病毒感染,可导致暂时性的中性粒细胞减少。
- 遗传因素:一些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如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也会导致中性粒细胞数量异常。
病理机制
-
中性粒细胞增多:
- 生成增加:在感染或炎症状态下,骨髓受到刺激,加速中性粒细胞的生成和释放。
- 分布改变:部分中性粒细胞可能从边缘池转移到循环池,导致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
-
中性粒细胞减少:
- 生成减少:骨髓功能受损或抑制,导致中性粒细胞生成不足。
- 破坏增加: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病毒感染导致中性粒细胞被过度破坏。
- 分布改变:中性粒细胞可能滞留在脾脏或其他组织中,导致外周血中数量减少。
临床表现
-
中性粒细胞增多:
- 通常伴随感染症状,如发热、局部红肿疼痛等。
-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无明显症状,仅通过血液检查发现。
-
中性粒细胞减少:
- 易发生感染,尤其是细菌感染,表现为反复发热、咽痛、皮肤感染等。
- 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但在严重情况下可出现败血症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血液学》、《内科学》、《临床血液学》等权威医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