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齿是口腔里很容易“闯祸”的牙齿,很多人会遇到智齿长歪、埋在骨头里不出来(阻生)的情况,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压坏旁边的牙齿、引发感染,影响口腔健康。了解智齿拔牙的时机、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能帮我们更安全地应对这个“口腔隐患”。
一、智齿长歪了,别忽视旁边牙齿的“求救信号” 当智齿长歪了、以奇怪的角度压到旁边的牙齿时,持续的挤压会让牙周组织发生变化。研究显示,约60%的阻生智齿患者,旁边牙齿和牙龈之间的牙周膜间隙会变宽——这种变化会激活破骨细胞,增加前牙牙根被“吃掉”(吸收)的风险。建议用全景X光片监测牙根之间的距离变化,当旁边牙齿的牙槽骨被吸收到根长的1/3时,就该考虑拔牙了。年轻人的骨头长得更快,25-35岁的人拔牙后,骨愈合速度比40岁以上的人快约40%,越早处理恢复越好。
二、拔牙选对时间,恢复更顺利 人的身体节奏会影响对手术的耐受力,上午拔牙有不少优势。上午8点到10点,人体内的皮质醇(一种能抗炎的激素)水平最高,组织的抗炎能力强,这个时段术后肿胀的发生率能降低约25%。临床数据还显示,上午手术的干槽症(拔牙后常见的感染)发生率比下午低18%,可能和医生上午状态好、术后观察时间充足有关。建议优先选8点半到10点半去看病,既能避开早上没吃饭容易低血糖的问题,又能保证麻醉效果稳定。
三、急性炎症期别急着拔,先消炎症再处理 牙龈红肿、疼得厉害的急性炎症期,千万别急着拔牙——研究显示,当体内C反应蛋白(反映炎症的指标)超过10mg/L时,术后感染的概率会升到47%。正确的做法是先把炎症消下去,同时用局部冲洗的方法把脓液引出来,等急性炎症消了2-3周,医生用探针碰牙龈不怎么出血了(出血指数<1),再拔牙。还要注意,慢性根尖周炎可能会在骨头里形成看不见的缺损,术前一定要做锥形束CT,把病变范围查清楚。
四、术前多评估,降低手术风险 现在口腔外科医生会从多个方面判断能不能安全拔牙:比如智齿歪得太厉害(超过45度),可能需要先做正畸牵引把它拉正一点;牙根到了Nolla分期Ⅷ期,长得比较结实,拔牙阻力会变大;还要看旁边牙齿的牙神经有没有问题、牙槽骨的密度(如果是D3级以下的低密度骨,可能需要把牙齿分成小块拔),以及全身情况(比如糖尿病患者要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8%以下,不然伤口不容易长)。建议主动让医生做牙周探诊、温度测试(查牙神经)和骨密度检查,这些检查能帮医生更全面地评估风险。
五、术后24小时是关键,护理要“讲规矩” 术后24小时是伤口修复的关键期,这时候一定要严格按医生说的做。研究发现,术后前6小时每隔一段时间敷冰敷(比如敷15分钟歇15分钟),能让肿胀减轻30%;咬纱布止血的时间最好是30-45分钟,不要咬太久,不然会影响血液循环。吃饭要选温的、软的东西,比如粥、鸡蛋羹,别吃热的、硬的,不然会让血管扩张,容易出血。还要特别注意,含酒精的漱口水会把刚形成的血凝块弄坏,增加干槽症风险,术后24小时内千万不要用。
六、术后这些异常,要赶紧找医生 如果术后一直张不开嘴(张口度不到35mm,大概能放进三根手指的宽度)、耳朵跟着疼,或者脸麻、刺痛,可能是神经损伤或感染扩散了;如果体温超过38.5℃,同时白细胞计数超过12×10⁹/L,要小心是不是间隙感染(更严重的感染);如果拔牙的伤口有臭味,还一阵一阵地往旁边疼,这很可能是干槽症的典型表现。出现这些情况别犹豫,赶紧找医生,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处理。
智齿问题看似小,其实可能引发邻牙损伤、感染等大麻烦。从发现智齿长歪,到决定要不要拔、什么时候拔,再到术后护理,每一步都得科学对待。听医生的建议做好术前检查,术后认真护理,能少遭罪、恢复快。要是术后有异常情况,别硬扛,赶紧找医生处理,避免问题变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