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时会遇到突然晕过去的情况,也就是“晕厥”。在中医里,这属于“厥证”范畴,主要和气血运行紊乱、大脑得不到足够滋养有关;现代医学则认为,大多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发血管迷走反应,导致大脑短暂供血不足。无论是中医调理还是西医检查,核心都是帮大家改善体质、减少发作,再加上日常的科学管理,能有效应对这种问题。
晕厥时刻的中医认知
突然晕过去的情况,中医叫“厥证”,本质是气血跑乱了、大脑没得到足够滋养。现代医学发现,这类晕厥多是自主神经“闹脾气”——比如情绪波动、突然换姿势(像猛站起来)、累过头时,神经会触发血管反应,让大脑暂时缺了点血。不过中医讲究整体调理,通过调整气血运行,能改善“容易晕”的体质。
中药调理:千年智慧的现代应用
中药调理分“急”和“缓”:急性发作时,会用些芳香开窍的中药(比如含牛黄、麝香的成药),帮着快速醒神,但这类药气味辛香、走窜性强,用一次后得赶紧找医生评估;平时调理则用八珍汤、归脾汤这类经典方,慢慢补气血,提高血管的反应能力。
现在研究也证实,石菖蒲里的α-细辛醚能针对性扩张脑血管,冰片能调整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不过中药得“辨证”用——容易上火的人别用太温燥的药,怕冷、阳气不足的人可以加人参、黄芪补阳气,具体得让中医根据个人情况配。
针灸推拿:疏通经络的物理疗法
针灸治晕厥主要抓两个重点——醒神开窍和调气血。常用的醒脑穴位有人中、内关、合谷;补气血的穴位有足三里、三阴交、气海。有研究显示,每周做3次电针配合基础治疗,能让发作频率降低约40%。自己也能学简单的按压:觉得要晕的时候,按内关穴(手腕横纹往下三指的位置),按住30秒再松开,重复5组,能缓解先兆症状。
推拿可以试“推桥弓”:四指并起来,沿着脖子两边的胸锁乳突肌(脖子侧面从耳后到肩膀的肌肉)自下而上推擦,早晚各50次。推的时候要保持颈部自然伸直,别过度扭转,有高血压的人得谨慎操作。
现代诊断与中医结合
第一次晕过去,建议做些系统检查:比如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戴个小机器测一天的心跳)、直立倾斜试验(躺在倾斜的床上观察身体反应)、脑血流图(查大脑供血情况),帮着找清楚原因。
中西医结合治疗时,能通过“心率变异性(HRV)”检查评估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有研究发现,加了中医干预的组,改善效果比只用西药的好——比如“低频/高频比值”的改善率,前者是62.3%,后者是41.5%。
日常管理三部曲
想减少晕厥发作,日常要做好三件事:
- 慢慢换姿势:起床别猛——先睁眼睛躺会儿,再弯膝盖坐起来,最后把腿垂在床边;晚上起来遵循“30秒原则”:坐起来等30秒再站,避免突然体位变化引发供血不足。
- 吃对食物:每天要吃够钾(约2600mg),比如150克海带加2根香蕉;早上起来喝200毫升温盐水,盐别超过0.9克(差不多一小勺),帮着维持血容量。
- 练呼吸调神经:每天做10分钟腹式呼吸——吸气4秒、憋2秒、呼气6秒,能调节迷走神经张力,让心跳更稳,减少神经紊乱引发的晕厥。
紧急应对锦囊
要晕之前(先兆期):赶紧蹲下来抱膝盖,能增加回心脏的血;或者双腿交叉站着、攥紧拳头,能让收缩压涨15-20mmHg,快速缓解症状。
晕过去之后:1. 让患者平躺着,头偏向一侧(防止吐东西呛到);2. 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通畅;3. 观察意识恢复时间(通常5-10分钟);4. 如果15分钟还没醒,或者伴有抽搐,赶紧送医院。
总的来说,晕厥虽然突发,但并不可怕。无论是中医的中药、针灸、推拿调理,还是西医的检查评估,再加上日常的姿势、饮食、呼吸训练,都能帮大家改善体质、减少发作。平时做好预防,发作时正确处理,就能把晕厥的影响降到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