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幽门螺杆菌怎么办?四联+家庭防控降胃癌风险

健康科普 / 辟谣与新知2025-10-29 15:24:23 - 阅读时长3分钟 - 1335字
最新临床指南解析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与防治策略,系统阐述其与胃癌的关联强度、规范治疗方案及家庭防控要点,帮助公众建立科学认知,降低过度恐慌。
幽门螺旋杆菌胃癌风险四联疗法消化系统家庭防控
感染幽门螺杆菌怎么办?四联+家庭防控降胃癌风险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专门住在胃黏膜上的革兰氏阴性菌,和人类共存的历史很长,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有了。全球大概有一半人正在感染这种菌,我国普通人的感染率在58%到64%之间。它会分泌尿素酶、细胞毒素之类的物质,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明确会导致癌症的Ⅰ类致癌物。不过不用太慌,只有10%-20%的感染者会出现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这些能查出来的病变。

为啥它会伤胃?主要是这三个原因

第一,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墙”

幽门螺杆菌有像小尾巴一样的鞭毛,能钻过胃里的黏液层;还会分泌尿素酶,把胃里的尿素分解成氨,给自己造一个“保护罩”。它表面的黏附素会和胃上皮细胞的受体“粘”在一起,引发炎症。近年研究发现,它的CagA毒力蛋白还能钻进胃细胞里,打乱细胞的正常信号,让细胞慢慢变坏。

第二,引发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

它的VacA毒素会让胃黏膜细胞变成空泡状,还会影响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感染还会让胃泌素分泌乱套,破坏胃酸的正常调节。有数据说,感染者得十二指肠溃疡的风险是没感染者的3-4倍。

第三,长期感染可能增加胃癌风险

长期的慢性炎症会让胃黏膜萎缩、出现肠化生这些癌前变化。研究发现,阳性的人得胃癌的风险比阴性的高2-6倍,但这是相对风险,不是说一定会得。日本的长期研究显示,规范治好幽门螺杆菌,能让胃癌发生率下降约70%。

怎么治?常用“四联疗法”

现在国际上都推荐用含铋剂的“四联疗法”作为首选,包括四类药:1. 抑酸药(比如质子泵抑制剂),能抑制胃里的H+/K+-ATP酶,减少胃酸分泌;2. 黏膜保护剂(铋剂),能在发炎的胃黏膜上形成一层保护膜;3. 两种抗生素,一般用克拉霉素加阿莫西林,如果有耐药,也可以根据药敏结果换成左氧氟沙星、利福布汀之类的。一般要吃10-14天,吃完药4周后得复查,确认有没有治好。2023年的国际共识还强调,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耐药情况调整抗生素。

治好后要注意什么?这三点很重要

第一,一定要复查

复查一般用尿素呼气试验或者粪便抗原检测,得停药4周后再查,不然会有假阴性(查不出来)。

第二,全家一起防

建议全家都去查,平时要分餐吃。餐具要用100℃的蒸汽消毒15分钟,别共用碗筷。

第三,调整饮食习惯

少吃高盐、腌制的食物,多吃膳食纤维和新鲜的水果蔬菜。维生素C能抑制亚硝胺(一种致癌物)的形成,降低胃癌风险,但别空腹吃酸性水果。

这些误区别再信了!

误区一:感染了肯定得胃癌

其实90%以上的感染者一辈子都不会得癌症,规范治疗能把致癌的风险去掉。

误区二:自己吃点抗生素就能好

现在很多菌株都耐药了,自己乱吃药的话,失败率能到20%-30%,得根据药敏结果选抗生素。

误区三:小孩不用治

小孩感染后,胃黏膜萎缩的概率和大人差不多,还可能影响学习和认知能力。国际指南建议10岁以上的小孩要治疗。

预防幽门螺杆菌,社区要这么做

  1. 定期检测饮用水,确保水干净;2. 厨房要通风好,少吸油烟;3. 40岁以上的人要定期做胃镜筛查;4. 高风险地区可以接种胃癌疫苗。

总的来说,幽门螺杆菌虽然是胃癌的“推手”,但只要早发现、规范治、做好预防,就能把风险降到最低。不管是自己还是家人,都要重视筛查和防控,才能保护好胃健康。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