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右边后背有一种说不上具体位置的酸胀疼,感觉位置还会“窜”,摸也摸不到明确的痛点。其实这种情况,很可能和颈椎的问题有关。颈椎老化、长期姿势不好,会导致神经信号紊乱或肌肉紧张,从而引起后背的“牵涉疼”(就是别处的问题牵带着这里疼)。尤其是长期坐姿不良的人,出现这种后背疼的风险会比普通人高很多。
神经为什么会“乱发信号”?
当颈椎间盘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老化变薄时,会挤窄椎间孔(神经从颈椎穿出的通道),压迫到C5到T1段的神经根。这些被压迫的神经会发出“异常电信号”,顺着脊神经的后支传到肩膀附近,就像无线电信号扩散一样,让后背出现放射性的疼。有研究测过神经传导速度,受压神经传递信号的效率只能达到正常的60%到70%。
肌肉“紧着”也会疼?
颈椎不稳定的时候,身体会启动“肌肉代偿”——比如肩胛提肌、斜方肌这些负责稳定颈椎的肌肉,会一直保持收缩状态,想帮忙“固定”颈椎。但肌肉老紧绷着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代谢废物(比如乳酸)排不出去、越堆越多。医生检查“肌筋膜触发点”(肌肉里按下去特别疼的点)时,80%以上有这种后背疼的人,肩膀附近都能摸到明确的激痛点。这些点的肌肉纤维一直缩着,还会释放很多“疼痛介质”,让疼感越来越明显。
姿势不好有多伤颈椎?
现在大家上班、玩手机总低头,当视线比水平线低30度时,颈椎承受的“剪切力”会增加40%(就像有人在拽你的颈椎)。这种受力不均会让右边的菱形肌被过度拉扯,而左边负责稳定肩膀的肌肉就得拼命收缩“补位”,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右边后背特有的疼。而且研究发现,低头时间越长,后背疼得越严重。
平时能做些什么缓解?
1. 简单物理治疗,帮身体“松绑”
每天用热毛巾或暖宝宝敷脖子15分钟(温度别太烫),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代谢废物排出;牵引治疗可以拉大椎间孔,缓解神经压迫(要找专业医生做);手法按摩也能放松紧张的肌肉,但一定要找正规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员操作。这几种方法一起用,能让疼痛评分(0到10分)下降2.5分左右,再配合简单的颈部操(比如缓慢左右转头、抬头低头),效果会更好。
2. 调整工作姿势,别让颈椎“累着”
定个每小时的闹钟,提醒自己起来走两步、扭扭脖子;把电脑屏幕顶端调得和眼睛平齐,避免总低头;用可调节办公桌,实现站坐交替(别一直窝在椅子里)。另外,每20分钟抬头看6米外的东西20秒(比如窗外的树),能明显减轻肌肉疲劳。
3. 练对肌肉,从根源稳颈椎
重点练“肩胛稳定性”——趴在床上,用弹力带做抗阻训练(比如双手拉弹力带向后展开),每天做2组,每组10次;贴着墙,把肩膀往中间夹(像“夹着一支笔”),每次保持10秒,做15次。坚持8周正规训练,肩膀周围肌肉的耐力能提高35%,疼的情况会明显改善。
这些情况要赶紧去医院!
如果出现以下任意一种情况,别硬扛,及时找医生评估:
- 疼了超过2周,一点好转的迹象都没有;
- 胳膊出现放射性疼,或者麻、木、没知觉;
- 晚上疼得睡不着觉;
- 握东西没劲儿,或者做精细活(比如系扣子、拿筷子)不利索。
医生可能会让你做颈椎正侧位X线、磁共振(MRI),必要时查神经传导功能。早干预的话,80%的患者症状能有效控制;如果拖得久了,治疗效果不好的风险会增加40%。
总的来说,右边后背那种“窜着酸胀”的疼,很多时候是颈椎在“报警”。通过调整姿势、做康复训练或简单物理治疗,大多数人的症状都能缓解。但如果疼得时间长、影响睡眠,或者出现胳膊麻、没劲儿,一定要及时就医——早发现、早处理,才能让颈椎尽快“恢复正常”,避免问题越拖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