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不稳莫装修:牙周病与正畸的先后关系
牙齿就像房子,牙周组织是支撑它的“地基”。如果牙周病已经破坏了这份“地基”,强行做正畸很可能让治疗效果打折扣。研究发现,没规范治疗牙周炎就做正畸的患者,牙齿移位失败的概率更高;而先系统治好牙周病再做正畸,成功率会明显上升——这足以说明,牙周健康是正畸的重要基础。
三阶评估体系:你的牙周达标了吗?
第一关:轻度炎症的“快车道”
当牙周袋深度不超过4毫米、牙槽骨吸收没到牙根长度的1/3时,属于牙周病初期。这类患者先做龈上洁治(洗牙)加龈下刮治(深层清洁)等基础治疗,之后要观察8-12周。治疗后得重点看两个指标:牙龈出血指数(BOP)和菌斑控制百分比,都要降到20%以下才能开始正畸。
第二关:中度破坏的“维修期”
如果牙周袋有5-6毫米深,或者有牙周脓肿、根分叉病变,就得做牙周手术(比如引导组织再生术),之后需要3-6个月的愈合期。根据临床指南,术后要做至少3次维护治疗(每4周一次),等牙周探诊深度稳定在3毫米以内、牙齿松动度回到Ⅰ度以内,才能考虑正畸。
第三关:重度萎缩的“重建期”
若牙槽骨吸收超过牙根长度的2/3,或者牙齿已经明显移位,治疗周期会延长到1年以上。这类患者通常需要多学科联合治疗(比如骨增量手术加长期牙周维护),建议每3个月拍一次锥形束CT,确认骨缺损的地方长出新骨后,再谨慎开始牙齿移动治疗。
风险控制四重奏:保障正畸安全
- 微生物监控:治疗前后查牙周致病菌,重点控制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这些“坏细菌”,确保它们的比例下降90%以上;
- 咬合调整:正畸前先调整咬合,消除咬太狠的“创伤性咬合”,研究显示这样能明显减轻牙周组织的压力;
- 维护方案:正畸期间要定期做维护(包括洗牙、激光辅助治疗、用抗菌漱口水);
- 数字化监测:用电子牙周探针动态跟踪探诊深度的变化,确保测量准确。
就诊决策树:五步判断是否可矫正
- 先做全口牙周检查(包括每个牙齿6个位点的探诊);
- 拍影像学片评估牙槽骨状况;
- 完成基础治疗后观察恢复情况;
- 做牙周风险评估(PRSI评分);
- 找多学科医生联合评估。
维护治疗新方案:守护治疗成果
正畸后的牙周维护要建立系统化的防护体系:
- 每天用正畸专用的清洁工具和抗菌漱口水;
- 定期做牙周维护治疗(包括激光辅助);
- 用数字化工具监测口腔健康状况。
国际牙周病学联合会的研究指出,正畸患者能不能坚持做牙周维护,和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建议用电子健康档案记录日常护理情况,建立长期维护的机制。
总之,正畸不是“想做就能做”,得先把牙周这个“地基”打好。从前期的牙周评估、规范治疗,到正畸中的风险控制,再到后期的长期维护,每一步都离不开对牙周健康的重视。只有解决好牙周问题,才能让正畸治疗更安全、效果更持久,也能真正守护好我们的口腔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