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肿痛是常见的口腔问题,很多人分不清是牙龈炎还是智齿发炎。其实通过症状特征、发病位置、年龄阶段3个核心点,再结合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手段,就能精准区分。
症状:局部小不适 vs 连带着“张不开嘴、吞口水疼”
牙龈炎主要是牙龈本身的问题,比如牙龈红肿、刷牙出血,一般不会影响吃饭说话。这种炎症大多由牙菌斑堆积引起,属于最基础的牙周病,患者通常因为牙龈颜色变深或轻微痒疼就诊,但咀嚼功能不受影响。
智齿发炎则会引发“连带反应”——除了牙龈肿,还常出现张不开嘴、吞口水疼,甚至脸肿、发烧。这是因为长不出来的智齿(阻生智齿)和牙龈之间形成“盲袋”,食物残渣塞进去就会引发急性炎症,严重时全身都不舒服,得及时处理。
位置:全口都可能 vs 就在下颌最里面
牙龈炎的炎症位置没有固定性,全口牙龈哪里都可能出现,尤其是牙菌斑堆积的地方(比如牙齿缝隙、舌头一侧的牙龈边缘)。说白了,口腔清洁不到位的区域,更容易发炎。
智齿发炎的位置特别明确,90%都集中在下颌最里面的第三磨牙(智齿)区域。因为智齿萌出空间不够,常常歪着长,牙龈裹着智齿形成盲袋,一塞食物就发炎。检查时能看到智齿周围的牙龈红肿,甚至有脓,有的还能摸到下巴下的淋巴结肿了。
年龄:大人小孩都可能 vs 18-35岁“高发”
牙龈炎不分年龄,3岁以上的人都可能得。比如孕妇(激素变化)、戴牙套的人(清洁难度大)、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下降),这些人群发病率更高。
智齿发炎更“挑年龄”——主要集中在18-35岁。现在人颌骨退化,70%的人智齿都长不出来(阻生),等智齿开始突破牙龈时,最容易引发炎症。而且下颌智齿阻生的概率是上颌的3倍,所以下排最里面疼,大概率是智齿的问题。
怎么确诊?先做这些检查
如果牙龈肿痛持续不好,得去看牙医。医生会用牙周探针测量牙龈下“牙周袋”的深度,再拍全景牙片看看智齿长得正不正、有没有阻生;如果智齿反复发炎,还可能做CT检查,评估是否连累周围组织。
怎么治?分情况处理
急性期:轻度症状可以在家护理——用温盐水漱口(浓度0.9%)、肿的地方冷敷;中重度的得用医生开的抗菌漱口水,必要时吃抗生素;如果已经形成脓肿,得切开把脓放出来。
后续处理:急性炎症消了3-6个月,如果智齿确实长不出来,符合手术条件的可以拔掉;牙龈炎则需要洗牙、龈下刮治,把牙菌斑和牙结石清干净,之后定期做牙周维护。
怎么防?做好这4点
- 日常清洁:用改良巴氏刷牙法,每天刷2次,每次至少2分钟;用牙线清牙缝,缝隙大的用牙缝刷。
- 饮食注意:少吃黏糊糊的碳水化合物(比如糯米、软糖),多吃膳食纤维(比如蔬菜、水果),吃完及时漱口。
- 定期检查:每6-12个月做一次牙周检查,接受专业清洁;青少年18-25岁可以查一下智齿有没有长歪。
- 特殊人群防护:戴牙套的人要更注意清洁牙齿缝隙;孕妇要增加牙周检查的频率。
如果肿痛超过48小时,或者出现张不开嘴、发烧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就诊。只有通过系统的牙周检查和影像学评估,才能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关系密切,早处理局部问题,能有效预防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