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如果牙齿出现持续疼痛,得警惕一种叫“根尖周炎”的毛病——它是牙髓(牙神经)感染后扩散到牙根尖周围组织引起的炎症,会通过几种机制引发不适,还可能逐渐加重。
牙根炎症的病理机制
根尖周炎的症状主要和这三个过程有关:
炎症因子引发急性痛
牙髓腔里的细菌感染会让炎症因子通过牙根尖的小孔扩散出去,刺激周围组织产生前列腺素、组胺等物质。这些物质会让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组织肿起来、压力变大。这时候人会觉得咬东西疼,还有人会感觉牙齿像“变长了”,特别不舒服。
脓肿形成,疼得“跳”起来
如果感染没及时控制,牙根尖附近会形成化脓的病灶。脓液越积越多,压力越来越大,疼痛会变成“一跳一跳”的跳痛,摸牙龈都会疼得厉害。还可能伴随脸肿、发烧,体温往往超过38℃。
破坏骨头,牙齿变松
炎症因子会激活破骨细胞(专门破坏骨头的细胞),导致牙槽骨被吸收。拍牙片能看到牙根尖附近有黑影,严重的话牙齿会松动。这种骨头破坏是不可逆的,还可能影响旁边的牙齿。
临床怎么治根尖周炎
治疗根尖周炎得按科学的方法来:
先确诊,别弄错
医生会结合冷热刺激测试、敲牙齿检查和牙片结果判断。急性发作时疼得厉害,敲牙齿也疼;慢性的时候可能只有牙片上能看到牙根尖骨头变稀疏。还要和牙周脓肿、颌骨囊肿等毛病区分开,避免误诊。
根管治疗是关键
现代根管治疗分三步:打开牙髓腔引流炎症物质、仔细清理根管、用材料填满根管。用显微设备能看得更清楚,镍钛工具加超声冲洗能把根管清理得更干净。做完根管治疗后,建议做牙冠保护牙齿,避免裂开。
药物得听医生的
药物主要辅助控制感染和缓解疼痛,但具体用什么、怎么用一定要听医生的,千万别自己乱吃药耽误治疗。
急性期在家怎么护理
治疗期间自己护理好,对恢复很重要:
缓解症状有方法
急性发作时可以用冰袋或冷毛巾间断敷肿胀处(每次15分钟,歇10分钟再敷),能减轻肿和疼。吃流质食物,温度控制在20-40℃(别太烫也别太凉)。可以用0.12%氯己定含漱液帮忙控制感染,但连续用别超过一周。
生活习惯要调整
睡觉的时候把枕头垫高15度左右,能减轻局部充血。别用疼的那侧牙齿嚼东西,避免刺激。要定期量体温,如果一直高烧,得赶紧回医院。
怎么预防根尖周炎
预防根尖周炎要做好三级防护:
- 基础预防:定期查口腔
每6-12个月做一次口腔检查,蛀牙要早发现早治。小朋友的恒磨牙(后面的大牙)可以做窝沟封闭,防止蛀牙。 - 早期干预:敏感了赶紧治
如果牙齿遇到冷热酸甜会酸痒(牙本质敏感),要及时就诊。可以用树脂渗透之类的微创方法阻止蛀牙进展。 - 术后维护:治完别忘护牙
做完根管治疗的牙齿要及时做牙冠,定期复查牙周情况(建议每3个月查一次)。
另外,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的人、怀孕的女性要更注意口腔管理。现在还有新型根管充填材料和牙髓再生技术在做临床试验,未来可能有更多治疗选择。
总的来说,根尖周炎虽然疼,但早发现、规范治疗能控制症状,保护牙齿。平时做好预防——定期查口腔、早治蛀牙、重视术后维护,才能真正远离这种让人难受的炎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