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讲究“循序渐进”,初期保守治疗对大部分患者都有不错的效果。据《中华骨科杂志》最新指南,约75%-85%的患者通过规范的保守治疗能缓解症状,核心是要做好“综合干预”。
1. 卧床管理:调整姿势,科学休息
急性发作期的卧床要分“三步”:
- 急性期(1-3天):用硬床垫加5-8厘米厚的乳胶垫,保持脊柱自然曲线。研究发现,“卧床+适度活动”的组合比一直躺着不动,能让功能恢复快2.3天。
- 缓解期(4-7天):每2小时做30秒踝泵运动(勾勾脚、转转脚腕),预防腿上血栓。
- 过渡期(8-14天):慢慢增加坐立时间,用腰托帮忙做日常动作(比如穿衣、吃饭)。
体位要点要记牢:
- 侧躺时膝盖稍微弯,双腿中间夹个枕头,让髋关节保持正位;
- 翻身时肩膀和屁股一起动,别拧着腰;
- 床上挪身子可以用滑板帮忙,减少腰部摩擦。
2. 药物治疗:分层用,注意监测
药物会根据症状轻重分层使用:首先是缓解疼痛的药物,通常建议餐后吃,减少对胃的刺激;如果肌肉紧张,会用放松肌肉的药,搭配外用的镇痛药膏;要是有神经痛(比如腿麻、刺痛),可能加用调节神经的药;还会用营养神经的药帮助神经恢复。
用药期间要留意这些信号:
- 刚开始每月查一次肝肾功能;
- 如果出现黑便、吐血,立刻停药并就医;
- 留意手脚有没有发麻、没力气等异常感觉。
3. 物理治疗:选对方法,效果更好
物理治疗会根据病程选方案:
- 热疗:局部热敷温度控制在不烫皮肤的程度(大概38-41℃),每次15分钟,每天3次,搭配脉冲磁疗能让止痛效果更久;
- 牵引:用间歇性三维牵引,一开始重量是体重的30%,每周加一点,最多不超过体重的50%(严重骨质疏松、椎管狭窄超过一半的人不能做);
- 电刺激: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用2-150Hz交替的频率,每天做30分钟。
不同阶段选不同方法:
- 急性期(刚发作):用冷疗+低频电刺激,帮着消炎症;
- 亚急性期(症状减轻):用热疗+中频电疗,促进组织修复;
- 恢复期(症状缓解):用生物反馈训练,恢复肌肉力量平衡。
4. 康复训练:分阶段练,强化肌肉
康复训练分三个阶段,一步步来:
- 早期(症状缓解后1-2周):躺着做等长收缩训练,重点激活腰部深层肌肉(多裂肌、腹横肌)。推荐“腹式呼吸+骨盆倾斜”——吸气时肚子鼓起来,呼气时收肚子、骨盆轻轻往上顶,每天3组,每组10次。
- 中期(3-6周):做桥式运动的不同版本:五点支撑(用膝盖、手肘、后脑勺撑着抬屁股)、三点支撑(用后脑勺和两只脚撑着)、单腿桥式(每条腿做5次一组)。
- 后期(6-12周):加抗阻训练,比如用弹力带做俯卧伸展(刚开始阻力2.5kg)、死虫式(躺着四肢交替伸出去)、瑞士球稳定性练习(趴在球上保持平衡)。
训练时要注意:
- 练完疼痛不要加重超过2分(用0-10分评分的话);
- 每周测握力看肌力有没有进步;
- 每两周用问卷评估功能障碍(比如能不能弯腰、走路)有没有改善。
疗效评估与转诊:留意信号,及时调整
一般观察12周看效果:如果腰痛减了4成以上,功能障碍改善3成以上,就算有效;如果出现屁股蛋子(鞍区)麻木、尿不出来或者脚背勾不起来,要立刻就医;要是保守治疗12周没效果,或者神经症状越来越重(比如腿越来越没力),可能要手术。
预防复发:从日常细节入手
不想复发,要做好这几点:
- 办公环境调整:显示器调至平视高度,键盘放在手肘下10厘米处,避免低头或耸肩;
- 生活方式:控制体重(BMI<25),腰臀比男的不超过0.9;
- 姿势训练:学正确的搬东西动作——深蹲、抱稳物品、垂直起身,别弯腰硬扛;
- 动态姿势:平时站坐都要保持腰挺直,避免长时间弯腰或久坐。
总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是个“组合拳”,卧床、药物、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要配合好,大部分人能缓解症状。关键是要规范做,还要留意危险信号,平时做好预防,才能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