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遇到过咽喉肿痛时连带着牙齿也不舒服的情况,其实这背后可能有特殊的生理病理联系——医学研究发现,咽峡炎(一种咽部炎症)会通过几种不同的机制引发牙痛,这种“跨部位”的症状需要从神经、炎症和口腔环境等多个角度来理解。
神经传导的交叉反应
咽喉和牙齿其实共享一部分神经支配——负责面部感觉的三叉神经(第五对脑神经)分支,和咽喉部的迷走神经离得很近。当咽部发炎时,会释放一些炎症物质(比如前列腺素、缓激肽)刺激神经末梢,这些疼痛信号往大脑传递的过程中,可能会“串到”旁边负责牙齿的牙槽神经通路里。这种现象在神经科学里叫“中枢敏化”,简单说就是大脑对疼痛信号的感知变“敏感”了,约30%-40%的咽峡炎患者会出现这种放射性牙痛。
这类牙痛通常是钝痛,说不清楚具体是哪颗牙疼,还常伴着咽喉的灼热感。有功能性MRI研究发现,这类患者的大脑感觉区里,牙齿和咽喉的疼痛信号会“叠在一起”,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会觉得牙齿和咽喉一起疼。
炎症介质的局部扩散
如果咽峡炎比较严重,炎症可能会突破咽部旁边的筋膜屏障——解剖学研究发现,咽部旁边的咽旁间隙和下巴附近的翼下颌间隙之间,有疏松的蜂窝组织能让炎症扩散。如果炎症扩散到下颌骨内侧的骨膜,局部会释放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物质,导致牙槽骨周围的组织水肿。做CT的话,常能看到下颌磨牙区的骨外侧软组织肿了,但牙齿本身的结构是好的。
这种继发性的牙周问题更多见于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的人,大概占急性咽炎并发症的12%-15%。炎症物质会改变牙周的血液循环,让牙龈沟里的液体增加40%以上,看起来像牙周脓肿,但其实不是真的脓肿。
口腔微生态失衡机制
咽痛导致的吞咽困难会改变口腔环境:吃流质食物会让碳水化合物更容易留在嘴里,刷牙减少会让牙菌斑清除率下降30%-50%,唾液分泌减少还会让口腔变酸(pH值降低)。这种环境特别适合变形链球菌(一种致龋菌)繁殖,它们产生的酸会进一步破坏牙釉质(牙齿表面的保护层)。
微生物研究发现,咽峡炎患者的牙菌斑里,链球菌的比例比健康人高2.3倍,而且这些链球菌和咽部的优势菌群基因很像。这说明上呼吸道感染(比如咽峡炎)可能会让咽部的细菌跑到口腔里,引发口腔菌群失衡。
临床应对策略
针对这种咽喉和牙齿一起疼的情况,处理要分步骤:
- 初期管理(1-3天):可以用冷敷缓解咽喉肿胀(每次15分钟,中间隔2小时),配合生理盐水雾化吸入;口腔护理可以用氯己定漱口水,遵循产品说明使用。
- 症状监测:可以用VAS评分(一种从0到10分的疼痛评分表)记录疼痛变化,如果出现张不开嘴或者牙痛越来越重,要在48小时内去做牙科影像检查。
- 实验室评估:如果反复出现这种情况,建议做咽部菌群检测,比如A族溶血性链球菌培养,必要时做药敏试验来指导治疗。
预防重点是改善黏膜屏障功能:
- 营养补充:每日摄入复合维生素B族(按每日推荐摄入量补充);
- 机械清洁:用舌苔刷清除咽后壁的生物膜(每周3次);
- 体位管理:夜间保持30度半卧位,减少胃食管反流对咽喉的刺激;
- 免疫调节:季节交替时补充锌元素(按每日推荐量摄入)。
如果吞咽痛持续超过72小时,建议查C反应蛋白(CRP),如果指标超过5mg/L,说明有全身炎症反应,需要加强抗感染治疗。
总之,咽喉肿痛和牙齿不适之间的关联不是“偶然”,而是神经传导交叉、炎症局部扩散和口腔微生态失衡共同作用的结果。遇到这种情况不用过度紧张,按照分层策略处理并做好日常预防,就能有效缓解症状、降低复发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