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刷碰到牙龈就出血,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有牙结石。但其实这种看似只是口腔局部的问题,可能藏着全身健康的小警报——我们不妨从牙结石的形成说起,看看牙龈出血背后的“双重信号”。
牙结石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戳破牙龈?
牙结石的形成有点像“矿物质沉积”:每天留在牙齿上的牙菌斑,在口腔细菌作用下,24到72小时内慢慢变硬,主要成分是羟基磷灰石晶体,硬度差不多是牙齿本身的三分之二。这些硬邦邦的沉积物最爱黏在牙龈边缘1-3毫米的位置,长期挤压会让局部血管变多、变脆,把牙龈边缘压出像“小火山口”一样的脆弱结构。
当刷牙力度超过150克(差不多是按圆珠笔的劲儿),这些脆弱血管就容易破裂出血。正常情况下,血小板会在3-5分钟内止血——这种“能止住的出血”其实是身体在提醒你:该清理牙结石了。
出血异常?可能是全身健康在“报警”
如果出血超过10分钟还止不住,或是伴随皮肤淤青、流鼻血等情况,就得警惕系统性问题:
比如血小板减少症——有12%左右的患者第一次就诊,就是因为牙龈反复出血;当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⁹/L(正常约100-300×10⁹/L),止血机制会明显“失灵”。
再比如肝脏问题——肝脏能合成几种“凝血开关”(如Ⅱ、Ⅶ、Ⅸ、Ⅹ因子),它们需要维生素K帮忙才能工作。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发现,肝功能异常者牙龈出血风险是健康人的8.3倍,正是因为肝脏没法正常生产这些“凝血开关”了。
牙龈出血该怎么查?三步找准原因
想弄清楚出血根源,不妨按“三级排查”来:
- 先查口腔局部:医生用探针看牙结石分布,评估牙龈下“牙周袋”的深度(越深说明炎症越重),以及牙龈和牙齿的贴合程度(有没有“脱开”)。
- 再查血液系统:测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反映肝脏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这些指标能直接提示止血功能有没有问题。
- 最后查全身状态:比如肝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血糖控制情况)、免疫指标。像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每升高1%,牙周炎风险就增加2.2倍——高血糖会加剧微血管脆性,和牙周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科学防治:从日常到专业的“组合拳”
- 日常护理要“精准”:用改良巴氏刷牙法(刷牙龈沟的正确方式),后牙缝隙用牙缝刷清理;选摩擦剂颗粒直径5-10微米的含氟牙膏——颗粒太粗磨损牙齿,太细则刷不干净。
- 定期做专业治疗:每6-12个月做一次牙周检查,表面牙结石用洁牙清除,深层的得靠龈下刮治(能去掉90%以上深层结石);现在的超声洁牙机还能通过“空化效应”(小气泡破裂)杀掉牙周袋内85%的厌氧菌,帮牙龈恢复健康。
- 关注全身健康监测: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查维生素K相关凝血因子水平;若有全身出血症状,一定要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
其实,牙龈出血更像一面“健康镜子”——既能照出口腔里的牙结石,也能反射出全身的潜在问题。现代医学能清楚看到牙结石和牙周组织的三维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建立“口腔-全身”的整体认知:当牙龈发出异常出血信号时,及时找牙医和内科医生联合排查,才能早发现、早解决潜在危机。牙齿的小问题,从来都不只是“牙齿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