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出血总被当成是刷牙太用力或方式不对的小问题,但医学研究早就证实,这种“常见现象”可能藏着更深的健康隐患——从口腔局部炎症到全身系统性疾病,都可能通过牙龈出血发出预警信号。
牙周炎症:口腔里的“炎症警报”
牙周炎的根本原因是牙菌斑中的细菌形成“生物膜”,长期刺激牙龈。牙龈反复发炎会让毛细血管变脆弱,一刷牙就容易出血。有研究发现,中重度牙周炎患者得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因为炎症因子会进入血液,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建议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牙周检查;如果牙龈又红又肿、出血超过2周还没好,一定要找牙医干预。
血液系统异常:骨髓的“求救信号”
牙龈出血也可能是血液系统出了问题。比如血小板减少的人,身上常出现小瘀点、瘀斑,当血小板数量低于50×10⁹/L时,可能没碰没撞也会自发出血;白血病患者的出血往往伴随贫血、发烧等全身症状,因为白血病会抑制血小板生成、消耗凝血因子。近年研究提醒:如果突然出现牙龈自发出血,还伴随乏力,一定要在3天内做血液检查。
肝脏疾病:凝血功能的“隐藏漏洞”
肝脏能合成凝血酶原等帮助止血的因子,若肝细胞受损超过70%,凝血时间会变长。临床观察显示,约三分之一的肝硬化患者会出现黏膜出血(比如牙龈渗血),这往往是病情进展的早期信号。长期饮酒或有慢性肝病的人,若出现牙龈出血等止血困难的情况,要优先检查肝功能。
营养缺乏:维生素C的“不足提示”
有调查显示,近30%的人维生素C摄入没达标(成年男性每天需90mg,女性75mg)。维生素C不够会影响胶原蛋白合成,导致牙龈组织变脆弱、易出血。研究证实,每天补充200mg维生素C可使牙龈出血率下降64%,最好通过新鲜果蔬补充——比如每天吃200g彩椒、猕猴桃或西兰花,就能满足需求。
科学应对:从“止血”到“找根源”
- 急性处理:牙龈突然出血时,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含漱,既能止血又能抑制口腔细菌;
- 饮食调整: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每周不少于3次,帮助减轻炎症;
- 检查优先级:持续出血者先做全口牙周评估,再联合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
- 记录辅助:用智能设备(如口腔健康App)记录出血点和频率,帮助医生动态分析。
这些情况,立刻就医!
出现以下任意一种情况,必须马上就诊:
- 牙龈自发出血,压迫15分钟还止不住;
- 伴随皮肤瘀斑、流鼻血等多部位出血;
- 有慢性肝病或长期吃抗凝药的病史;
- 儿童出现广泛性牙龈出血。
现代医学对出血性疾病的诊疗很成熟,通过凝血功能检测(如PT、APTT)2小时内就能拿到初步结果。牙龈出血是身体的“健康预警”,及时重视能避免严重并发症。保持口腔卫生、均衡饮食、定期体检,是预防出血性疾病的三重关键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