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磨损是很多成年人都逃不开的口腔问题——就像汽车轮胎用久了会变薄、花纹变浅,我们的牙齿每天咬东西、磨牙,时间长了也会慢慢“耗损”。轻则牙面变粗糙、影响美观,重则牙痛敏感、甚至暴露牙髓(牙神经),让人吃不好睡不香。要保护好牙齿,得先搞清楚磨损的“程度”,再用对方法应对,同时做好日常预防。
磨损分三级,应对有讲究
牙齿磨损按深度分三类,处理方式各不同:
- 轻度磨损(只伤牙釉质):牙釉质是牙齿最外层的“保护壳”,如果磨掉0.5毫米以内,用树脂修复就像给牙齿“补妆”——这种纳米复合树脂颜色和原牙几乎一样(色差符合国际标准),硬度也接近天然牙釉质,修复时先把牙面轻轻酸蚀出小凹点,涂粘接剂让树脂牢牢粘住,最后固化成型,像给牙齿穿了层“定制防护衣”。
- 中度磨损(磨到牙本质):要是磨损超过1.5毫米,碰到中间的牙本质(这层有神经末梢,磨到会敏感),得用更耐磨的玻璃陶瓷嵌体。这种修复体是根据牙齿形状定制的,需要两次就诊:第一次取牙模做嵌体,第二次粘到牙齿上,比树脂耐磨3倍,特别适合后牙(磨牙)这种经常咬硬东西的位置,能用15年以上。
- 重度磨损(逼近牙髓):如果磨损快碰到牙髓,就得先做显微根管治疗——用导航技术精准找到细小的根管,再用生物陶瓷材料填充,成功率比传统方法高很多;之后还要戴牙冠保护,像给脆弱的牙齿套个“坚固壳”,防止继续磨损或碎裂。
夜磨牙是“隐形磨损源”,得针对性治
门诊数据显示,45%的牙齿磨损是夜里磨牙导致的!对付夜磨牙,现在有分层设计的咬合垫:底层用记忆材料贴合颌骨形状,中间层能缓冲咬牙的冲击力,表层是抗菌材质防细菌;配合生物反馈治疗仪,8周能减少60%的异常咬合力,慢慢改掉磨牙的习惯。
自己能查磨损,预防要趁早
平时怎么发现磨损?每天刷牙时看看牙颈部有没有“月牙形”小凹陷,用舌尖刮牙面有没有粗糙感——要是有,可能就是磨损了。
预防的关键是“减少磨损速度”:用软毛牙刷加低磨损牙膏,能让磨损速率慢40%;定期看牙时要查“咬合”,就像汽车年检查轮胎一样重要,能早发现咬合异常(比如“咬太用力”),及时调整。
饮食别“坑”牙齿,酸性食物要注意
酸性食物是牙齿的“隐形杀手”——碳酸饮料pH值常低于2.5,比醋还酸,能溶解牙釉质的晶体结构!喝的时候用弯头吸管,减少饮料碰到牙面;吃完酸性食物(比如橘子、可乐)30分钟再刷牙,不然会把刚被酸软化的牙釉质刷掉。
吃坚果这类硬东西时,配点牛奶或酸奶,里面的钙能在牙面形成保护膜,减少磨损;少直接咬冰块、硬糖,别用牙齿开酒瓶,这些“硬操作”都会加重磨损。
修复后要养护,才能用得久
不管是树脂还是嵌体修复,后续养护很重要:
- 树脂修复后24小时别喝深色饮料(比如咖啡、红酒),不然会染色;
- 嵌体粘好后第一周别咬硬东西(比如坚果、骨头);
- 要是牙敏感,用含钾离子的脱敏产品,能减轻酸痛;
- 每半年去医院做次专业维护,像给修复体“做保养”,保持它的光泽和密封性。
牙齿磨损看起来是“小问题”,但不管不顾会越磨越严重,最后疼得吃不了饭。其实只要早发现(平时多观察牙面)、找对方法治(按磨损程度选修复方式)、日常好好预防(少喝酸饮料、用对牙刷、治磨牙),就能让牙齿一直“好用”。就像我们爱护汽车轮胎一样,牙齿也需要定期“检查”“保养”——毕竟,一口好牙才能陪我们吃遍喜欢的食物,过舒服的日子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