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是很常见的健康问题,不少人都觉得只是“上火”,结果耽误了治疗。其实牙痛背后往往藏着龋齿、牙龈炎等口腔疾病,搞清楚发病原因、学会应急处理,才能真正护好牙齿。接下来从牙痛的根源、家庭应急方法、就诊指征到日常预防,一步步说清楚。
一、牙痛到底是怎么来的?
龋齿是“一步步烂下去”的:刚开始牙釉质脱矿,会出现白白的斑点;到中期牙本质暴露,吃冷、热食物会敏感;如果没及时治,最后烂到牙髓(牙神经),就会剧烈疼痛。牙龈炎主要是牙菌斑堆出来的——牙龈红肿、刷牙出血都是信号,不管的话会变成牙周炎:牙周袋深度超过3毫米就说明有问题了,严重时会让牙齿松动、甚至掉牙。
二、在家怎么应急缓解?
- 物理方法止痛
- 冷敷:用冰袋裹上毛巾,敷在牙疼那侧的脸上,每次15分钟,隔1-2小时敷一次。低温能收缩局部血管,减慢神经传递疼痛的速度,对急性发炎的肿胀疼痛很有用。
- 盐水漱口:用40℃左右的温水,加一点盐配成0.9%的生理盐水(大概100毫升水加0.9克盐),每天含漱3-4次。这个浓度的盐水不会刺激口腔黏膜,还能冲掉食物残渣,帮创面愈合。
-
饮食要“避坑”
- 别吃硬的:坚果、甘蔗这类需要用力嚼的食物别碰,避免摩擦坏牙加重疼痛。
- 别吃太烫太冰的:超过60℃的热饮、低于10℃的冷饮都要避开,不然会刺激牙髓,疼得更厉害。
- 吃软一点的营养食物:比如蒸软的西兰花、南瓜,搭配酸奶补充钙,能帮牙体硬组织维持健康。
-
药物用对才安全 局部可以用含氯己定的消炎漱口水,但连续用别超过7天。如果要吃止痛药,得听医生的选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类的——止痛药会掩盖症状,别自己乱吃,避免耽误看病。
三、什么时候必须立刻看牙医?
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在24小时内去医院:
- 疼了12小时以上,而且越来越疼;
- 脸肿了,或者张不开嘴;
- 发烧(体温≥37.5℃);
- 牙齿敲着疼,或者松动了;
- 牙龈鼓包、有脓肿。
牙医会做这些检查:用探针测牙周袋(超过4毫米就是病理改变)、用冷热测试看牙髓有没有活力、拍数字牙片找早期的邻面龋或牙槽骨吸收。龋齿要看烂的程度,补个牙或者做嵌体;牙周病得做龈下刮治,把深层的牙石清掉。
四、平时怎么预防牙痛?
-
日常护理要“讲方法”
- 刷牙用改良巴氏刷牙法(把牙刷斜45度,刷牙龈和牙齿交界的地方),电动牙刷选震动频率3万-4万次/分钟的。
- 每天用牙线清牙缝,动作要轻,别弄伤牙龈。
- 每3个月换一次牙刷,如果刷毛卷了(超过30%),赶紧换。
-
定期去医院“维护”
- 普通人每6-12个月做一次牙周检查;
- 牙周炎患者治疗后每3-6个月复查;
- 每年洁牙1-2次就行,洗太多会伤牙釉质。
-
吃对食物“护牙齿”
- 少吃糖:每天加餐不超过3次,每次糖量不超过3克(就是“三三制”);
- 多吃膳食纤维:苹果这类硬水果切成片,用没牙疼的那侧嚼;
- 喝茶别加蔗糖:绿茶里的多酚能抑制牙菌斑形成。
其实,坚持科学的口腔管理,能让龋齿发生率下降60%,牙周病发展速度减缓40%。定期查牙+正确的日常护理,才是护好牙齿的“双保险”——毕竟,牙齿要陪我们一辈子,早重视才不会遭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