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突然升到180/120mmHg以上时,可能会引发急性靶器官损伤,这就是我们说的“高血压危象”,是一种得赶紧规范处理的临床急症。
临床表现怎么识别
当血压突破180/120mmHg这个阈值时,可能出现三类表现:1. 靶器官受累症状:突然剧烈头痛、看东西模糊、胸痛、喘不上气、尿量变少,这些都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可能出问题的信号;2. 神经系统异常:意识不清、抽搐、肢体动不了,这是中枢神经系统受影响的表现;3. 无症状性升高:约15%的患者没明显不舒服,得靠定期测血压才能发现。
现场该怎么应急处理
发生高血压危象时,得遵循这几个原则:1. 调整体位:立刻坐下来或者半躺着,把双腿下垂,减少回到心脏的血液量,别突然换姿势;2. 控制环境:保持环境安静,别让太多人来回走,室温维持在22-25℃,让人舒服点;3. 监测血压:每5-10分钟测一次血压并记下来,最好用校准过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4. 正确用药:如果是已经确诊高血压的患者,按之前医生开的常规降压药吃,别自己换药或者改剂量;5. 紧急求助:要是出现靶器官损伤的表现(比如胸痛、意识不清、看东西突然模糊),赶紧打急救电话等专业医生来。
什么时候必须去医院
符合下面任一情况,得立刻去急诊:- 收缩压一直≥180mmHg或者舒张压≥120mmHg,同时伴有胸痛、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 突然意识变模糊、视力下降或视野缺了一块;- 有急性肾功能恶化的表现(比如尿量突然变少、尿里有泡沫);如果只是血压高但没器官损伤,24小时内要去专科做评估。
家庭里怎么管好血压
做好三级预防,能有效降低风险:1. 规律监测:每天早晚固定时间(比如早上起床后、晚上睡前)测血压,记录波动情况,推荐用通过ESH/ISH认证的电子血压计;2. 控危险因素:盐每天别超5克(大概一个啤酒盖的量),体重保持BMI<24(计算方式是体重公斤数÷身高米数的平方,比如身高1.7米,体重别超68公斤);每周至少做150分钟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每次30分钟,每周5次);3. 按时吃药:用分药盒或者设手机闹钟、让家人提醒,别忘吃;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比如吃钙通道阻滞剂的时候别喝葡萄柚汁,容易影响药效。
这些认知误区要避开
临床常见三个错,大家得警惕:1. 过度降压:想在几小时内把血压降到正常,这会导致脑供血不足,反而更危险——急性期的目标是2小时内把血压降低10%-15%就行;2. 凭感觉调药:自己觉得没不舒服就减药、停药,比如有患者停了β受体阻滞剂3天,结果突发急性冠脉综合征;3. 乱用药:擅自用含利血平成分的复方药,可能引发严重副作用,比如低血压、抑郁。
规范管理高血压能让危象复发风险降低82%,建议每3个月做一次动态血压监测,看看心、脑、肾等靶器官的保护效果,调整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