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病80%可防,这样做降动脉硬化风险

健康科普 / 身体与疾病2025-09-02 13:57:35 - 阅读时长4分钟 - 1845字
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症状及科学预防策略,结合最新医学研究揭示动脉硬化防控要点,提供可落地的饮食运动管理方案,帮助读者建立心血管健康防护网。
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预防措施健康生活方式
心脑血管病80%可防,这样做降动脉硬化风险

心脑血管疾病是影响心脏和大脑血管的一类疾病的统称,核心问题是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壁长出斑块,导致血管变窄甚至堵塞)。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这类疾病连续十余年稳居全球死因第一位,像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重症,致残率高达67%。不过现代医学研究发现,80%的发病风险都和能调整的因素有关,也就是说我们能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等降低风险。

核心致病机制解析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年龄增长的影响:随着年龄变大,血管内壁的内皮细胞功能会慢慢下降,40岁以后血管弹性的下降速度会比之前快2-3倍。
  2. 代谢问题的叠加: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壁要承受比普通人高40%-50%的压力,长期下来容易受损;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糖基化终产物会加快斑块在血管内的生长。
  3. 炎症的参与:C反应蛋白(一种反映身体炎症的指标)水平一直高的人,动脉里的斑块进展风险会增加2.8倍。

其实遗传因素只占发病风险的15%-20%,更关键的是环境和日常行为习惯。

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要注意

当血管病变到无法代偿的阶段,会出现一些特征性表现,提示要赶紧检查:

  • 大脑的信号:突然一侧手脚无力、说话不清楚,或者眼睛看东西有缺损,可能是大脑供血出了问题。
  • 心脏的信号:胸骨后有压迫感,像压了块石头,持续超过10分钟,还可能出冷汗、呼吸困难,要警惕心脏缺血。
  • 外周血管的信号:走路时腿会间歇性疼痛(走一段就得歇会儿,叫“间歇性跛行”),或者眼科检查发现视网膜动脉变细,说明外周血管可能已经堵了。

还有一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要特别重视——症状比如突然头晕、说话不清,但很快就好,可它是脑卒中的“预警信号”,3个月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高达17%-20%。

三级预防:从日常到治疗的全流程保护

根据医学证据,预防要分层次做:

1. 吃对食物,帮血管“减负”

  • 试试DASH饮食模式(一种强调低钠、高钾的饮食):每天钠的摄入量不超过2300毫克(大概相当于5克食盐,注意隐形盐比如咸菜、酱油里的钠);
  • 调整脂肪结构:少吃饱和脂肪(比如动物内脏、肥肉),它提供的热量别超过总热量的10%;多吃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比如深海鱼、亚麻籽);
  • 多吃膳食纤维:每天总共吃25-30克,其中可溶性纤维(比如燕麦、豆类、苹果皮里的)要占40%以上,能帮助降低胆固醇。

2. 动起来,让血管更有活力

  • 每周做5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每次30分钟,心跳稍微加快但还能说话就行;
  • 每周加2次抗阻训练(比如举哑铃、做俯卧撑),每组做10-15次,用中等重量,能增强肌肉、改善血管弹性;
  • 别久坐:每坐1小时,站起来活动3-5分钟,比如伸伸腰、走两步,避免血液瘀滞。

3. 把危险因素“管起来”

  • 血压监测:在医院测血压如果≥140/90mmHg,先调整生活方式(比如少吃盐、多运动);
  • 血脂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坏胆固醇”)要低于2.6mmol/L,男性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好胆固醇”)要高于1.0mmol/L;
  • 定期检查:40岁以上的人建议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看看有没有斑块。

前沿研究:这些新进展要知道

2023年心血管领域有几个重要发现,能帮我们更好预防和治疗:

  • 可穿戴设备的用处:动态心电监测(比如智能手表的心电图功能)能把房颤(一种容易引发脑梗的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提高34%;
  • 新的风险指标:脂蛋白(a)水平超过50mg/dL的人,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会增加2倍;
  • 手术的进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不用开胸,适合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3年生存率能达到91%。

已经有血管病变?这些要点要记住

如果已经查出有血管斑块或狭窄,日常管理要注意:

  • 药物要谨慎:有些中药制剂可能会影响抗血小板药物(比如阿司匹林)的效果,吃之前一定要告诉医生自己在吃的所有药;
  • 血压控制要灵活:80岁以上的患者,收缩压(高压)可以放宽到150mmHg以下,避免血压太低影响脑供血;
  • 急症要快:突然胸痛、手脚无力或说话不清,别等,立刻打120,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心脑血管疾病虽然危害大,但并不可怕——通过了解致病因素、识别身体的预警信号、做好日常预防和管理,能有效降低发病和加重的风险。不管是健康人还是已经患病的人,都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定期检查,守护好自己的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