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100/70mmHg处于正常血压范围的下限——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都是正常区间。其实不少健康人因为血管弹性好、心脏泵血效率高,血压长期稍微偏低反而是心血管健康的表现。但要留意自己的基础血压:如果之前血压一直高于120/80mmHg,突然降到这个水平,还伴有站起来头晕、四肢乏力等情况,建议去查一下血常规、甲状腺功能或做个心电图。
老年人血压怎么管?
老年人血压管理要记住“平稳降压、别降太快”的原则。2023版《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明确:65岁以上人群血压控制目标是<150/90mmHg,80岁以上高龄老人可以放宽到<160/90mmHg。老人血管壁弹性减退,会出现“收缩压高、舒张压低”的情况(也就是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变大),如果血压波动太厉害,容易导致脑供血不足。长期吃降压药的老人,即使血压达标,每季度也要复查,根据情况调整药量。
血压波动的5个常见原因
- 昼夜节律:早上刚醒时交感神经兴奋,血压会比平时高15-25mmHg;
- 饮食影响:吃完饭后内脏需要更多血流,有些老人舒张压会下降10-20mmHg,所以餐后最好先坐30分钟再活动;
- 环境紧张:在诊室测血压时,紧张会引发“白大衣效应”,结果可能比实际高10-15mmHg,建议家里自测辅助判断;
- 季节变化:寒冷会让血管收缩,冬天血压普遍比夏天高10-15mmHg,要注意保暖和调节室温;
- 运动刺激:运动到最大强度时,收缩压可能升到180-200mmHg,但健康人运动后能快速恢复正常。
测血压的正确方法
测之前要静坐10-15分钟,别喝咖啡、抽烟,室温保持20-25℃。测的时候坐好,上肢裸露,胳膊要和心脏齐平;袖带下缘离肘窝2-3厘米,成人用12×26cm的标准袖带。连续3天,每天早晚各测2次,取平均值——单次测量误差可能有8-12%。如果总怀疑“诊室血压不准”,可以做动态血压监测,能记录24小时血压波动,适合诊断“白大衣高血压”或平时测不出来的“隐匿性高血压”。
预防高血压的日常办法
- 控盐:每天吃盐不超过5克(包括咸菜、酱油里的“隐形盐”),多吃含钾的食物(比如香蕉、菠菜),每天补2600-3400mg钾;
- 运动: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能降收缩压4-9mmHg;
- 控体重:体重指数(BMI)保持20-24.9,男腰围<90cm、女<85cm;
- 调情绪:用正念冥想、深呼吸调节神经,规律做能降血压3-5mmHg。
特殊人群要注意这些
- 晨练别太早:早上醒后2小时内是“晨峰血压”时段,心血管事件风险高30%,建议早餐后1小时再锻炼;
- 睡眠不好的人:调卧室光照,白天保证200-300lux的亮度(大概是窗边自然光的强度),改善昼夜节律;
- 便秘的人:多吃膳食纤维(每天25-30g,比如燕麦、芹菜),别用力排便——用力时血压可能骤升20-30mmHg;
- 糖肾患者:糖尿病、慢性肾病患者血压要个体化控制,有微量白蛋白尿的要严格降到<130/80mmHg。
总之,血压管理的核心是“懂正常、会监测、调生活”。先明确自己的基础血压,掌握正确测量方法,再通过饮食、运动、情绪调节预防波动;老人、糖肾患者等特殊人群要多留意细节,有头晕、乏力等异常及时检查。把这些做到位,才能保持血压稳定,降低心血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