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发作时的科学应对策略
急性胃炎发作时,剧烈的胃痛往往让人坐立难安。其实这种疼本质上是“胃酸在伤口上撒盐”——当胃酸接触到受损的胃黏膜,就会刺激神经引发疼痛。现代医学用“三重防线”应对:抑酸(切断胃酸这个“刺激源”)、护膜(给胃黏膜补“保护层”)、解痉(让抽筋的胃肌肉放松),三管齐下才能快速止痛。
抑酸剂:切断疼痛的“源头”
胃酸太多就像胃里藏了“腐蚀剂”,会一直侵蚀脆弱的胃黏膜。质子泵抑制剂(PPI)是“胃酸开关的遥控器”,能精准关掉胃壁细胞里负责分泌胃酸的“小水泵”(H+/K+-ATP酶),从根上减少胃酸分泌。像奥美拉唑、兰索拉唑这些常用药,得在餐前半小时吃,这样药效刚好能跟上吃饭后胃酸分泌的高峰,效果更好。
要注意的是,H2受体拮抗剂虽然见效快,但长期用可能影响营养吸收;而PPI短期用更安全,但要警惕可能影响钙吸收,连续吃别超过8周。
黏膜保护剂:给胃黏膜“补层膜”
当胃黏膜破了“小缺口”,黏膜保护剂就像“胃里的创可贴”,能在破损处形成一层保护膜。比如硫糖铝遇到胃酸会变成带正电的凝胶,牢牢贴在溃疡面上;枸橼酸铋钾更厉害,既能补膜,还能抑制幽门螺杆菌。这类药得在吃完饭后1小时吃,避开胃酸最多的时候,才能更好地黏在胃黏膜上发挥作用。
研究显示,含铋剂的四联疗法对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效果更好,但如果单独用黏膜保护剂,连续吃别超过4周,避免金属在体内堆积。
解痉药:让“抽筋”的胃放松下来
如果胃痛是“绞着疼”,那大概率是胃肌肉在“抽筋”,解痉药能快速切断“疼痛信号”。比如颠茄里的莨菪碱,能抑制胃里的M胆碱受体,让紧绷的胃肌肉“冷静”;阿托品则能挡住乙酰胆碱的作用,快速缓解肌肉痉挛。但这类药可能会引起口干、看东西模糊,青光眼患者绝对不能用。
最新指南建议:如果只是单纯胃抽筋,优先选匹维溴铵这类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对心脏的副作用更小;但要是疼得特别厉害,得先排除胃穿孔、胃出血这些紧急情况——毕竟不是所有胃痛都是简单的痉挛!
用药别踩这些“坑”
- 止痛药别乱选:布洛芬这类NSAIDs药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反而加重胃黏膜损伤。疼得实在受不了,可以选对乙酰氨基酚,但也别多吃。
- 吃药时间有讲究:抑酸剂要空腹吃(比如早饭前半小时),才能更持久“抑酸”;黏膜保护剂得饭后1小时吃,才能更好贴在胃黏膜上;解痉药看疼的时候吃就行,不用固定时间。
- 联合用药要避忌:含铝的抗酸药(比如铝碳酸镁)和铋剂一起用,可能会更易便秘;如果同时在吃抗血小板药(比如阿司匹林),PPI选泮托拉唑,相互作用更小。
出现这些情况,立刻去医院!
胃痛不是小事,一旦出现“危险信号”,必须马上去急诊:
- 疼得超过6小时没缓解,甚至越来越厉害;
- 吐鲜血或拉黑便(像柏油一样的大便);
- 发烧超过38.5℃,还伴着寒战;
- 疼痛位置变了,比如从胃痛变成胸口或肚子其他地方固定疼。
另外,40岁以上第一次犯胃痛的人,就算后来不疼了,也建议48小时内做个胃镜——排除胃癌等严重问题比“忍一忍”更重要!
最后要记住:应对急性胃炎疼痛,“抑酸是基础,护膜是关键,解痉要谨慎”是黄金法则,但不管用什么药,都得先咨询医生或药师。胃是“娇弱器官”,自我药疗容不得试错,专业指导才能真的“护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