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胃出血肯定得疼得厉害,就像摔了一跤必然会擦伤皮肤一样。但现实远没这么简单——你的胃可能正在“流血”,但“疼痛警报”却没响。这背后藏着三个关键原因。
出血原因决定“疼不疼”
消化性溃疡患者平时因为胃酸刺激胃黏膜,常会有烧灼痛,但如果溃疡破了血管出血,血液会把胃酸稀释,疼痛反而可能突然缓解。这可不是病情好转,反而是进展的信号,得重视。比如肝硬化患者常见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大约40%的人第一次出血时没明显疼痛,主要表现为头晕、心慌等全身症状。因为这种静脉压力不高,也没有胃酸刺激,所以疼痛信号不明显。
出血量和速度是“疼痛开关”
如果只是少量渗血,可能只有隐痛或不舒服;但要是出血量超过500ml且速度快,胃壁会剧烈痉挛,像刀割一样疼,还会出冷汗、心跳加快,甚至休克。要注意的是,有些患者大量呕血后,因为胃里的有害物质被排出去,可能会短暂觉得“舒服点”,这其实是假缓解,千万不能耽误就医。
每个人对疼的敏感程度不一样
疼痛敏感度有明显个体差异。长期吃非甾体抗炎药的人,胃黏膜的保护机制受损,对疼痛的敏感度会降低30%,就算出血可能也不觉得疼。老人因为神经末梢退化,“疼的阈值”变高,更容易出现“无痛性出血”。另外,有基础病、心理紧张等因素,也会影响对疼痛的感知。
这些“无声信号”要警惕
就算不胃疼,出现以下情况也要立刻重视:
- 呕出咖啡渣样物质或鲜红色血液;
- 解出柏油样的黑便;
- 突然头晕、心跳快、手脚发凉;
- 脸色苍白、指甲泛白;
- 没有明显原因的极度疲劳。
出现情况这样应对
- 躺平抬高腿:立即平躺在床上,把下肢抬高15度,能促进血液流回心脏;
- 别吃别喝:避免刺激胃蠕动,防止再次出血;
- 赶紧去医院:要告诉医生呕血或黑便的量、持续时间等关键信息;
- 提前说病史:比如自己吃的药(特别是抗凝药)、有什么基础病。
现代检查能快速找原因
急诊胃镜可以在出血后24小时内找到出血的位置;CT血管造影对正在活动性出血的检出率比较高。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选合适的检查,明确病因后再制定治疗方案。
总之,胃出血不一定会疼,甚至可能“静悄悄”地发生,但身体会通过其他信号提醒你。记住那些“无声警报”,一旦出现赶紧处理,才能及时避开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