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从出现癌前病变到发展成胃癌,往往要经历5-15年的漫长过程——这其实是给我们留了早期干预的“黄金窗口”。想要守护胃部健康,关键得懂怎么识别异常信号、科学预防。
胃部不适信号的科学解读
打嗝是正常生理反应,普通人一天大概打6-12次都没问题。但如果打嗝持续超过48小时(医学上叫“顽固性呃逆”),就得警惕了——这可能是胃部肿瘤压迫到膈神经的信号。不过要注意,功能性消化不良也会有类似症状,所以40岁以上的人如果老打嗝,还伴随没胃口、体重下降,一定要及时做胃镜检查。
说到胃炎和胃癌的关系,普通的浅表性胃炎癌变概率很低,不到0.1%;但如果是萎缩性胃炎,还伴随“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癌变风险会一下子升高10-20倍。尤其是重度不典型增生,已经被定义为“癌前病变”,这类患者每年有5%-10%的概率发展成胃癌。
胃癌治疗的科学认知
目前治疗胃癌最有效的还是手术,早期胃癌患者只要接受规范手术,5年生存率能超过90%(意思是10个人里有9个能活过5年)。手术方式得根据肿瘤的位置、分期,还有患者的身体状况综合决定。
术后的饮食管理很重要,建议遵循“三低一高”原则:低脂肪、低纤维、少刺激,多补充维生素。饮食要慢慢过渡:术后1-2周先吃米汤、藕粉这类流质食物;2-4周可以过渡到蛋羹、软面条等半流质;1个月后再慢慢加易消化的固体食物。还要注意,别吃太烫、太凉或辛辣的东西,每顿饭控制在200克以内,尽量“少量多餐”。
癌前病变的科学筛查
要确诊癌前病变,最准的方法是胃镜检查加病理活检(取一点胃黏膜组织化验)。建议以下人群定期做胃镜:40岁以上从来没做过胃镜的;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家里有人得过胃癌的;长期抽烟喝酒的。
研究发现,把幽门螺杆菌根除掉,能让胃癌风险下降30%-40%。如果已经确诊是癌前病变,建议每6-12个月做一次内镜检查,动态观察胃黏膜的变化。
胃部健康的生活方式管理
预防胃癌,得从日常习惯改起:
- 饮食上,尽量少吃腌制食品(比如咸菜、腌肉),每周别超过2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每天加起来至少500克。
- 抽烟的人胃癌风险比不抽的高2倍,尽量戒;喝酒的话,每天酒精量别超过25克(大概相当于啤酒750毫升,或红酒250毫升)。
- 保持合理体重,BMI(体重指数)在18.5-24之间最好,腰臀比男性别超过0.9,女性别超过0.85。
- 长期压力大容易导致胃酸分泌紊乱,不妨试试运动、冥想这些方法减压。
还要注意,长期吃非甾体抗炎药(比如阿司匹林)的人,最好在医生指导下用点胃黏膜保护的药;有胃癌家族史的人,建议35岁就开始规律筛查。
胃癌防治的核心就六个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通过科学认识癌前病变特征,建立定期筛查机制,再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能有效降低胃癌发病风险。建议大家每年做一次胃肠功能评估,发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健康的生活习惯加上科学的医学监测,才是预防胃癌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