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不是一种单一的癌症,而是口腔内多种组织发生恶变的恶性肿瘤统称。根据2023年《全球口腔健康报告》的分类,主要包括舌体癌(占45%)、牙龈癌(20%)、颊黏膜癌(18%)、口底癌(10%)和硬腭癌(7%)等类型。需要注意的是,最近几年舌癌发病率每年以3.2%的速度增长,已经连续5年成为口腔癌里发病率最高的类型。
2022年的权威研究发现,约78%的早期口腔癌患者对自己的症状不了解,主要有这几种表现:溃疡型病变像“老烂疮”,长期不好,边缘还像火山口一样隆起;增生型病变是口腔黏膜上长米粒大小的结节,摸起来硬硬的;斑块型病变是擦不掉的灰白色斑块,碰着也不疼;混合型就是同时有上面几种情况。临床数据表明,当病变直径超过2厘米时,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会增加4倍。建议成年人每半年做一次专业的口腔镜检查,尤其是长期吸烟、喝酒的人,更要定期筛查。
2023年《自然·癌症》杂志的研究揭开了槟榔致癌的三个原因:一是物理损伤,槟榔纤维反复摩擦口腔黏膜,造成微小伤口,形成“伤口愈合-细胞增殖-基因突变”的恶性循环;二是化学攻击,槟榔里的槟榔碱会让DNA甲基化水平异常升高67%,导致抑癌基因“沉默”,失去抑制癌细胞的作用;三是免疫抑制,长期嚼槟榔会让口腔局部的免疫监视功能下降,NK细胞(一种能对抗癌细胞的免疫细胞)的活性降低40%。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致癌物清单里,含烟草的槟榔制品致癌风险是纯槟榔的3.8倍,就算不含烟草的槟榔,也属于一类致癌物(最高致癌风险等级)。
现代生活方式也带来了新的口腔癌风险:电子烟的雾化液里有乙偶姻,会让口腔上皮细胞的凋亡率升高28%;吃65℃以上的热食,会让黏膜热损伤后修复异常的风险增加2.1倍;感染HPV-16型的人,患口咽癌的风险是没感染的人的15倍。
根据美国癌症协会的最新指南,建议做好五层防护:第一,戒掉刺激物,停止嚼槟榔,戒烟,少喝酒,别把含糖饮料和酒混着喝;第二,调整饮食,每天吃够维生素A(比如胡萝卜)和维生素C(比如猕猴桃),各200毫克;第三,控制饮食温度,吃的东西温度别超过55℃,别喝热汤、吃烫食;第四,做好口腔清洁,用软毛牙刷,每天刷舌苔、清理牙缝;第五,定期检查,40岁以上的人每6个月做一次口腔内镜检查加脱落细胞学检测。
2023年的临床试验显示,口腔白斑经过规范干预后,轻度不典型增生的6个月逆转率能达到58%;中度不典型增生的12个月逆转率是32%;重度不典型增生需要手术切除,术后5年的癌变率能降到4%以下。
如果发现口腔异常超过2周还没好,要及时做这些检查:先做甲苯胺蓝染色初筛,然后用口腔内镜放大检查,再做组织病理学确诊,必要时做基因甲基化检测。
总的来说,口腔癌的发生和生活习惯、外界刺激等密切相关,早发现、早干预能大大降低风险。平时做好日常防护,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医,就能有效预防口腔癌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