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常常被称为“隐形杀手”,我国每年新增胃癌病例超40万,占全球的四成以上。更让人担忧的是,80%的患者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五年生存率不足30%。这种“发现即晚期”的困境,主要源于胃癌本身的“隐藏”特性。
致命陷阱一:像“伪装大师”一样难分辨
早期胃癌的症状和普通胃病几乎一模一样,比如上腹隐痛、反酸、没胃口。这些症状可能吃点东西就缓解,甚至用常规胃药短期也能好转,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就得提高警惕:
- 常规治疗后症状反复出现;
- 疼痛规律改变(比如以前只在饿时痛,现在随时都可能痛);
- 不明原因体重下降;
- 消化道症状持续超过2周。
如果出现黑便、呕血、吞东西困难,一定要立刻去医院检查。
致命陷阱二:癌细胞的“闪电战”速度
胃癌进展速度和肿瘤“分化程度”有关——低分化的癌细胞可能几个月就穿透胃壁各层组织。当肿瘤直径超过5cm时,淋巴结转移率会超过70%。以下几类人是高危人群:
-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癌风险比普通人高3-5倍);
- 有胃癌家族史的人(风险高2-3倍);
- 有癌前病变(如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人。
建议40岁以上的人,不管有没有症状,都要定期做胃癌筛查。
防御胃癌的“五重结界”
- 调整饮食
每天吃300g新鲜蔬菜(比如西兰花、卷心菜)、200g当季水果;尽量少吃加工肉制品(如火腿、培根),避免食物烤焦(会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 - 根除幽门螺杆菌
可以通过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检测是否感染,阳性者需按医生建议根除。平时注意餐具消毒、实行分餐制,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 改变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研究显示,睡眠不足会让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30%以上,对胃健康很不利。 - 科学筛查
推荐“血清学初筛+胃镜精查”模式:先查血清中的胃蛋白酶原I/II比值(<3需注意)、胃泌素17水平(异常提示胃黏膜可能有问题),以及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若指标异常,用高分辨率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能检出小于1cm的早期病变。 - 管理癌前病变
如果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要建立分级随访制度:轻度病变每1-2年复查一次,中重度病变每6-12个月复查一次;必要时可做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去除病变组织。
特别提醒:这些信号是“警报”,要立刻重视
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
- 40岁后第一次出现消化不良;
- 原有胃病症状加重或规律改变;
- 无诱因的黑便或呕血;
- 短期内体重下降超过5kg;
- 体检发现贫血或肿瘤标志物异常。
早防早治,效果大不一样。早期胃癌的五年生存率能达到90%以上,而晚期胃癌不足10%。规律做胃镜筛查能显著提高治愈率,建议把胃肠检查纳入年度体检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