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大约30%的人曾经有过突然晕过去的经历(医学上叫“短暂性意识障碍”),其中因为贫血引起的晕厥需要特别重视。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人里,每5个人就有1个贫血;而且第一次因为贫血晕过去后,30天内发生心梗、脑梗等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会高45%。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说说,贫血为什么会让人晕,以及日常该怎么预防和处理。
为什么贫血会让人晕?先搞懂氧气怎么“运输”
我们血液里的红细胞靠血红蛋白“搬运”氧气——把肺部的氧气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包括大脑。如果血红蛋白低于正常标准(成年男性<120g/L,女性<110g/L),氧气“运输量”就不够,组织器官会缺氧。大脑对缺氧特别敏感,一旦氧气供应少了30%,身体就会启动“自我保护”——先晕过去,避免更严重的损伤。这个过程中,大脑负责维持意识的“开关”(网状激活系统)会被抑制,能量代谢也会乱,所以晕之前可能会先觉得注意力不集中、反应变慢,这些都是“预警信号”。
身体的“应急反应”:从“扛得住”到“扛不住”
长期贫血导致缺氧,身体会调动交感神经“加班”——让心脏跳得更快、更有力,心输出量(心脏每分钟泵出的血量)会增加25%~40%,试图补上氧气的缺口。但一直这么“硬扛”,心脏会慢慢变形(医学上叫“心室重构”)——比如严重贫血超过6个月的人,心脏左心室的重量会比正常人多30%,等于心脏在“超负荷工作”。更危险的是体位骤变的时候,比如突然从蹲着站起来,负责调节血压的自主神经反应慢了,大脑的供血压力一下子降40%,这就是很多人“蹲久了站起来头晕”的原因(医学上叫“体位性低血压”),严重的会直接晕过去。
怎么防?从吃、动到监测,分三步
要预防贫血性晕厥,关键是把贫血控制好,具体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
营养干预:吃对铁,让血红蛋白“有原料”
铁是做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成年人每天需要的铁量:男性12mg,女性20mg(因为女性月经会失血)。补铁最好的办法是“动物肝脏+维生素C”——比如300克猪肝大概含25mg铁,搭配100克猕猴桃(含丰富维生素C),能让植物性铁的吸收率翻3倍(因为维生素C能把难吸收的“非血红素铁”变成好吸收的形式)。如果是素食者,也可以选铁强化酱油(每克含430μg铁),坚持吃3个月,血红蛋白能升15g/L左右。
体位管理:起身别猛站,分三步防头晕
很多贫血患者晕过去,都是因为突然改变体位(比如从躺着变站着、蹲着变站着)。教大家一个“三阶段起身法”:先躺着把膝盖弯起来→慢慢坐起来靠在床沿适应一会儿(大概30秒)→再扶着桌子、墙之类的固定物站起来,这样能让身体的血压慢慢调整,体位性低血压的风险能降低67%。家里也可以装些“辅助装备”:带扶手的坐便器能降低蹲厕所起身时晕的风险(少40%);洗澡时用淋浴椅,能减少热水让血管扩张导致的头晕。
监测预警:身体发出3个信号,赶紧查贫血
贫血不是突然发生的,身体会提前“报警”,如果有这3种情况,要在72小时内去查血常规:1. 连续2周以上觉得累,没力气;2. 以前能爬3层楼,现在爬1层就喘得不行;3. 皮肤、指甲盖发白(比如指甲床对着光看,透光度超过80%)。检查的时候要重点看两个指标:一是“MCV”(平均红细胞体积),如果MCV<80fl,82%的可能是缺铁性贫血;二是“血清铁蛋白”,要是<15μg/L,就能确诊是缺铁了。
晕了之后怎么办?正确的就诊和检查流程
如果第一次因为贫血晕过去,别慌,先躺平,把腿稍微抬高(让血液流回大脑),等意识恢复后,最好去三级医院的血液科做详细检查。需要做的检查有这几项:1. 全血细胞计数(看看红细胞、血红蛋白有没有减少,还有网织红细胞——治疗7~10天后应该上升2~3倍,说明补血有效);2. 血清铁代谢指标(查缺铁的准确度有94%);3. 维生素B12水平(因为缺这个也会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同样会让人晕)。治疗一定要听医生的,比如吃口服铁剂时,医生可能会开点胃药一起吃,能减少恶心、胃疼之类的肠胃刺激,但具体怎么吃要遵医嘱。另外,老人最好每年查两次血常规,盯着血红蛋白(Hb)的变化,早发现早调整,别等晕了才重视。
最后要提醒大家,研究发现,要是能按上面的方法系统预防,贫血引起的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能降低45%。所以别小看“头晕”“乏力”这些小症状,它们可能是身体在喊“我缺氧了”。只要搞懂贫血为什么会让人晕,再做好日常的营养补充、体位管理和定期检查,就能把晕厥的危害降到最低——毕竟,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