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上长了“东西”(医学上叫“占位性病变”),处理的关键是先搞清楚它到底是良性还是恶性——只有精准诊断,才能选对治疗方案。
如果是良性肾肿瘤,其实不用太担心。据临床数据,20%~30%的肾肿瘤都是良性的,比如肾错构瘤、肾纤维瘤,它们“性格温和”,一般一年长不到0.5厘米。要是拍片子(比如CT、超声)看到“东西”边界清楚、增强扫描不怎么“发光”(医学上叫“强化”),通常每6~12个月复查一次超声或CT平扫就行。但要是肿瘤超过4厘米,或者出现小便不通、腰痛等梗阻症状,就得考虑做保留肾单位的腹腔镜手术切掉了。
如果是恶性肾肿瘤,治不治、怎么治得结合肿瘤的“早晚”(分期)和身体状况一起看。比如早期的小肾癌(直径≤3厘米),要是病理结果显示“级别低”、没侵犯血管,可以先不手术,定期监测。但要是出现这几种情况,得赶紧处理:1. 肿瘤一年长超过1厘米;2. 拍片子看到肿瘤“血供丰富”(里面有很多血管);3. 穿刺活检发现癌细胞“恶性程度高”;4. 癌细胞跑到下腔静脉里形成“癌栓”。过去化疗药对肾癌效果很差,有效率不到15%;现在有了分子靶向药,能让晚期患者的病情稳定时间延长到11个月左右;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更厉害,能把晚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提高到40%左右,但得注意监测副作用。
要制定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得做三个评估:一是影像评估,用多期增强CT看肿瘤的血管情况和分期;二是病理评估,通过超声引导穿刺搞清楚癌细胞的恶性程度和分子特征;三是功能评估,用肾动态显像看两个肾的功能,再结合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判断能不能耐受手术。
现在还有几个研究方向进展很快:比如液态活检,抽点血就能检测循环肿瘤DNA,提前预警复发;机器人手术能把肾缺血时间控制在20分钟内,对肾伤害更小;免疫联合治疗能明显改善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
看病的时候要注意:带上所有片子(包括DICOM原始数据)和检查报告,先去三甲医院泌尿外科挂号;做增强CT尿路造影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让泌尿外科、肿瘤科、放射科、病理科的医生一起会诊;最后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
最后提醒大家,治疗得有科学依据——研究显示,78%的微小肾癌患者通过规范随访能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所以要多和医生沟通,搞清楚每种方案的好处和风险,一起做决定。
总之,肾脏占位性病变不是“一刀切”,良性的可能只需观察,恶性的也有办法治。关键是找专业医生精准诊断,再结合自己的情况选方案。定期随访、主动沟通,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