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磕到桌子腿了?’朋友指着手背上的青紫印问。可自己明明没磕没碰过,这瘀斑怎么突然就冒出来了?其实,没原因的瘀斑可能是身体发出的‘病理信号’——皮肤长瘀斑和凝血功能、血管状态,还有一些基础病密切相关,得一步步分析才能找到根源。
瘀斑是怎么来的?分“外伤型”和“病理型”两种
平时磕到碰到的瘀斑,属于“外伤型”——皮肤里的毛细血管被挤得超过一定压力,红细胞跑出来就形成了瘀斑。这种瘀斑一般范围小,而且能明确找到外伤的原因,比如撞到桌子腿、磕到门槛。
还有一种是“病理型”瘀斑,和身体内部问题有关:要么是血小板少了或者不管用了(比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要么是凝血因子缺了(比如血友病A或B),再或者是血管壁本身结构有问题(比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这类瘀斑不只是皮肤有,还会跟着出现牙龈出血、流鼻血,或者做手术后止不住血之类的情况,查凝血指标也会有异常。
看瘀斑的“样子”,能猜大概原因
外伤型瘀斑很好认:85%以上都长在胳膊腿的外侧或者关节附近,而且颜色会按规律变化——刚开始是紫红色,3天后变成蓝绿色,7到10天转成黄色,两周左右就能消干净。
病理型瘀斑的“长相”更特殊:两条腿对称长的紫癜,可能是过敏性紫癜;嘴里起血泡,可能是血小板不管用了;脖子上长蜘蛛痣,要小心肝病;早上起来眼皮出血,可能和高血压急症或者凝血有问题有关;如果肌肉深层突然肿起来、动不了,比如血友病患者常出现的关节里出血,得赶紧查。
做哪些检查能查原因?主要看这6项
要查瘀斑的原因,一般会做6个核心检查:
- PT(凝血酶原时间):看肝脏合成的几种凝血因子好不好用,能反映“外源性凝血”的情况;
-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主要查“内源性凝血”的问题,是诊断血友病的关键;
- TT(凝血酶时间):看纤维蛋白原能不能变成纤维蛋白(这是形成凝血块的重要步骤);
- FIB(纤维蛋白原):凝血块的“骨架”,没有它凝血块就形成不了;
- D-二聚体:提示体内有没有过度溶解血栓的情况;
- 血小板计数:一般来说,超过50×10⁹/L才算相对安全。
要注意,吃华法林之类的抗凝药会影响结果,检查前最好问医生要不要停药或者换方案。
自己怎么判断要不要紧?记好三级预警
可以先给自己“打打分”:
- 初级预警:看瘀斑颜色——正常3天内应该开始变黄消退,如果超过3天还是紫红色,要注意;
- 中级预警:最近1个月,有没有没原因的出血?比如牙龈出血、又长新的瘀斑,超过2次就要重视;
- 高级预警:问问家里人,有没有血友病、肝病,或者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如果有家族史,风险更高。
去医院前要准备什么?做好这3件事
去看医生前,先把这3件事理清楚,能让检查更高效:
- 记清楚病情:瘀斑什么时候长的、刚开始多大、颜色怎么变的,还有有没有疼、肿、发热之类的情况,越详细越好;
- 理清楚吃的药:最近3个月吃的所有药、保健品都列出来,尤其是阿司匹林这类抗血小板的,或者肝素这类抗凝的——这些药可能会影响凝血;
- 算算吃的营养够不够:记3天的饭,看看绿叶菜(补维生素K)、橙子橘子之类的(补维生素C)吃够没——缺这些维生素也可能导致瘀斑。
这些人要特别注意:老人、育龄女性、健身爱好者
- 老年人:如果颧骨、胳膊前臂这些常晒太阳的地方老长瘀斑,可能是“脆弱血管综合征”(和淀粉样变性有关),得小心;
- 育龄女性:如果月经量大,一天要浸透5片以上卫生巾,得查查是不是von Willebrand病(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出血病);
- 健身的人:练大重量后,肌肉突然肿起来、动不了,可能是深层瘀血,得马上去医院——这种情况不能拖。
总之,偶尔因为碰撞出现的瘀斑不用慌,按正常规律变色消退就没事。但如果没碰没撞突然长瘀斑,或者反复长,还跟着牙龈出血、月经量大之类的情况,可不能大意——先按“三级预警”自己查一查,去医院前把病情、吃药情况、饮食记清楚,特殊人群更要多留心。瘀斑虽小,却是身体的“报警器”,早重视、早检查,才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