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吐下泻别慌!一文说透急性肠胃炎真相

健康科普 / 治疗与康复2025-10-29 16:29:06 - 阅读时长3分钟 - 1500字
系统解析急性肠胃炎的三大诱因与科学应对方案,涵盖饮食禁忌、药物使用规范及预防措施,帮助读者掌握居家护理要点并识别就医信号
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胃肠黏膜炎症病毒性腹泻细菌感染抗生素使用蒙脱石散益生菌补液盐饮食禁忌
上吐下泻别慌!一文说透急性肠胃炎真相

上吐下泻是很多人都遇到过的“胃肠闹心事”,其实这是身体在和“入侵的坏东西”打仗——今天我们就把这件事说清楚:哪些因素会伤胃肠?出现症状该怎么判断?在家怎么科学应对?平时又该怎么防?

元凶揭秘:哪些东西在“攻击”你的胃肠?

人体的消化道黏膜就像一层“保护墙”,一旦遇到三类“破坏者”,就会启动“紧急排异反应”——呕吐、腹泻。第一类是病菌病毒,比如诺如病毒、沙门氏菌,它们藏在不干净的食物(如生吃的海鲜、没热透的剩菜)或水里,悄悄钻进肚子;第二类是饮食刺激,冰饮、重油重辣的火锅、刚从冰箱拿出来的冷饮,像小刀子一样“刮”脆弱的胃肠黏膜;第三类是药物副作用,有些抗生素会打乱肠道里的“好细菌”平衡,常见的止痛药(如非甾体抗炎药)也可能损伤胃黏膜。

症状背后: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当你开始持续恶心、拉水样便还肚子疼,说明胃肠黏膜已经“扛不住”了——身体想通过加快蠕动把坏东西排出去,但吐得太狠、拉得太多,就会缺水。这时候要警惕三个“危险红灯”:烧到38.5℃以上退不下来、大便带血或发黑、头晕乎乎意识不清(比如站不稳、说话含糊)——这些可能是重症感染的信号,千万别忽视。还要记住:成人如果吐超过24小时,或者尿明显变少(比如半天没尿),得赶紧去医院。

居家护理:四件事要“做对”

  1. 补水是第一位! 要小口多次喝,别猛灌——最好选含电解质的口服补液(别只喝白开水,越喝越缺电解质)。比如每次喝50-100ml,每15分钟喝一次,慢慢补。
  2. 饮食要“温和”! 急性期别碰油的、辣的、凉的,优先选白粥、烤面包、蒸馒头这些“好消化的”。最近研究发现,米汤比苹果泥更能保护肠道屏障,不妨试试。
  3. 药别乱吃! 蒙脱石散能吸附毒素,但得和其他药隔开2小时;益生菌要和抗生素隔开3小时以上(不然益生菌会被抗生素“杀死”);止泻药别随便用——如果是病菌引起的腹泻,乱止泻会把坏东西“堵”在肚子里,加重感染。
  4. 记好“症状日记”! 拉了几次、大便颜色(有没有血或发黑)、有没有发烧、肚子痛的位置,去医院时给医生看,能帮医生更快判断问题。

预防攻略:切断“传播链”的三个关键

  1. 洗手要“到位”! 用七步洗手法,摸食物前、上完厕所后、碰了脏东西后,必须认真搓洗20秒以上——正确洗手能降低40%的感染风险。
  2. 吃的要“安全”! 生肉、海鲜一定要煮透(比如虾煮到壳变红、鱼煮到肉不散);隔夜菜先闻闻有没有怪味,再热透;夏天别吃生腌海鲜(比如生腌虾、蟹),真的容易藏病菌。
  3. 环境要“消毒”! 如果有人吐了,污染的地方要用含氯消毒液(比如84稀释后)擦;患者的碗碟要单独洗、单独放;诺如病毒能在桌子、门把手表面活2周,平时要经常用消毒湿巾擦家具表面。

就医指南:这些情况必须“马上走”

如果遇到以下情况,别犹豫,赶紧去医院:

  • 吐得根本吃不下东西,连水都喝不进去,或者尿明显变少(成人8小时没尿,小朋友尿片半天不湿);
  • 拉肚子伴随剧烈腹痛,像刀绞一样,或者肚子摸起来硬邦邦的;
  • 小朋友出现囟门凹进去、哭没有眼泪、嘴唇干得起皮;
  • 发烧超过3天退不下来,或者大便带血、发黑。

医生一般会查大便常规、血常规,判断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病毒性的(比如诺如)通常不用药,靠自身免疫力就能好;细菌性的才需要用抗生素——但记住,抗生素别自己乱买,乱吃会杀死肠道里的好细菌,反而加重问题,必须听医生的。

上吐下泻看似“小毛病”,但处理不好可能变重症。其实核心就三点:看懂身体的信号(别忽视危险提示)、居家护理讲科学(别乱吃药硬扛)、平时做好预防(洗手、吃干净、消毒)。把这些做到位,就能让胃肠少“闹脾气”,更稳当。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