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起床突然天旋地转,躺下去瞬间眼前发黑——这种像坐过山车似的头晕,说不定不是脑子的问题,而是颈椎在喊“救命”了。很多人做了脑部检查没异常,但头晕一直不好,其实可能是颈椎退化惹的祸,而且这种情况最近越来越多年轻人中招。
颈椎与椎动脉的“空间争夺战”
颈椎第7节到胸椎第1节形成了一个“骨性隧道”,椎动脉得穿过6个骨头孔才能给脑子供血。颈椎老化退变后,长出来的骨刺可能会挤到椎动脉的空间。有研究发现,脖子后仰超过45度时,椎动脉的血流速度会下降30%到40%,这就是为啥有的姿势会让头晕更厉害的原因。
颈部深层肌肉的问题也不能忽视。像枕下肌群、斜角肌这些小肌肉如果痉挛,可能会压迫椎动脉在颅外的部分。超声检查发现,长期伏案的人,椎动脉的搏动指数比正常人高25%,这种慢慢的血流变化会导致脑子时不时供血不足。
颈源性头晕的4个“专属特点”
和耳石症那种突然天旋地转的晕不一样,颈椎病引起的头晕有4个明显特点:1. 跟姿势有关——突然转头、做仰卧起坐的时候容易诱发;2. 持续时间——一般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很少超过2小时;3. 伴随症状——后脑勺酸涨、肩膀后背刺痛、手臂发凉;4. 缓解办法——脖子不动或者热敷一下,症状会轻点儿。
研究发现,大部分患者做特定动作时,椎动脉的血流会明显波动,这也给现在的“手机颈”综合征找到了新的依据。
不用吃药,这3招缓解头晕
当确诊是颈椎引起的头晕后,可以先试试这3类方法:
1. 练对颈部肌肉
仰卧的时候,在脖子后面垫个毛巾卷,让颈椎保持自然的前凸曲线;每天多做几次颈部肌肉的静力练习(比如慢慢收住脖子肌肉不动);用网球在肩颈交界的地方画圈,放松筋膜。
2. 改改生活里的“伤颈习惯”
把电脑屏幕抬高到眼睛平视的高度;用符合人体工学的枕头,让颈椎保持中立姿势;每工作一会儿,慢慢活动活动脖子。
3. 训练神经“适应力”
盯着一个固定点,同时慢慢转头;坐在弹性球上,调整重心;闭上眼睛,用鼻尖画特定的线条(比如“8”字)。
临床试验显示,坚持做这些非药物干预,大部分患者的椎动脉血流变好了,头晕发作的次数也明显减少。
这些“危险信号”要立刻就医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得赶紧去医院:一只耳朵突然听不清或者耳鸣;看东西重影、说话不清楚;手做精细动作(比如系扣子)费劲;晚上痛得醒过来,而且一直不好。
现在的影像技术能清楚看到椎动脉的走形有没有异常,再结合动态颈椎检查,能精准找到压迫的地方。如果保守治疗没用,微创技术可以选择性阻断异常的神经信号,有效缓解症状。
保护颈椎得从日常小事做起。用电子设备时保持视线水平,再加上定时活动脖子,让颈椎在动态中保持平衡。头晕是身体的预警,早干预比等颈椎结构变了再治管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