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血液里的红细胞是运输氧气的“主力军”,如果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标准(男性<130g/L,女性<120g/L),就提示可能贫血了。全球超24%的人受贫血困扰,女性和儿童青少年更容易“中招”。
营养不够或吸收不好是常见原因
铁不够或吸收差:约60%的贫血是因为铁吃太少或吸收不好。肉、鱼等动物性食物里的“血红素铁”,比蔬菜、谷物里的铁好吸收3倍左右。素食者这类特殊饮食人群,得更注意调整饮食结构。
维生素B12缺了也不行:长期吃素的人里,约3%-5%会出现B12合成不足的问题。年纪大了,肠胃分泌“内因子”(帮助吸收B12的物质)的能力会下降,50岁以上的人里有12%吸收B12的能力变差,直接影响红细胞成熟。
叶酸不够影响红细胞生成:绿叶菜吃太少会让体内叶酸储备下降,影响DNA合成。怀孕的女性对叶酸需求明显增加,不补充的话贫血风险会大大升高。
有些疾病也会导致贫血
慢性肾病患者里85%会贫血,主要是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红细胞生成的物质)少了,红细胞“生产动力”不足。自身免疫病(比如类风湿关节炎)产生的炎症因子,会打乱铁的代谢,导致“有铁却用不上”的问题。
慢性失血藏得深,别忽视
消化道隐性出血的情况会随年龄增长变多,40岁以上的人里约7%有持续的微量出血。女性月经过多是指一次经量超过80ml(大概满满一杯普通纸杯的量),这样每个月会流失超过2.4mg的铁,得好好查原因(比如子宫肌瘤、胃溃疡)。
骨髓造血出问题也会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每年每10万人里约有2个病例,骨髓穿刺会发现造血细胞不到正常的30%。基因研究发现,近一半患者有端粒酶相关基因的变化,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年轻人会得这个病。
科学防贫血,这样做更有效
调整饮食是基础:建议每周吃150g左右的动物肝脏(比如猪肝),每天吃500g深色蔬菜(比如菠菜、西兰花),再搭配点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比如橙子、鲜枣),帮着吸收铁。别同时喝太多浓茶、咖啡,会影响铁吸收。
定期筛查早发现:建议把血清铁蛋白检查加到常规体检里,怀孕的女性要多监测B12水平。如果有乏力、心跳快、脸色苍白的情况,先查查是不是消化道或妇科有慢性出血。
特殊人群补营养,得讲方法:素食者这类特殊饮食的人,要先做营养评估,再根据情况补叶酸和B12。50岁以上的人可以试试强化食品(比如加了营养素的面粉、牛奶),但得先问医生或营养师。
研究显示,大部分营养性贫血通过系统干预,3个月左右就能明显好转。但要提醒的是,治贫血得先查清楚原因——贫血不是“补补就行”的小问题,自己乱补可能会掩盖严重的病(比如胃癌、结肠癌)。要是发现血红蛋白不正常,得赶紧去医院做全面检查(比如血常规、大便隐血、骨髓穿刺),制定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