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伤可不是简单的“脑袋磕破”,它的危害藏在更深层——不仅和受伤的方式、部位有关,后续的继发性脑损害更是影响严重程度的关键。从生物力学角度,脑外伤分为三类:加速性损伤(比如被外物撞击头部)、减速性损伤(比如摔倒时头部撞击地面)、挤压性损伤(比如头部被重物挤压)。不同部位受伤影响不同:前额叶管“做决定、安排事情”,伤了会变得没条理、难集中;颞叶管记忆,伤了可能忘事;脑干最危险,管呼吸、心跳等“保命功能”,伤了会直接危及生命。值得注意的是,约30%的轻度脑震荡患者,伤后3个月还会有持续的神经症状,比如头晕、忘事、注意力不集中。
急救现场:按科学流程来
脑外伤的急救关键是“快且准”,得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基础生命支持
先启动“ABCDE”评估——30秒内查气道通不通:意识丧失的人用改良下颌抬举法(别掰脖子)打开气道;再看呼吸:有没有胸廓起伏、血氧饱和度够不够(比如指脉氧仪显示低于95%要警惕);接着评估循环:摸脉搏、看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比如压指甲盖后多久恢复红色,正常约2秒)。如果患者躁动不安,需轻轻约束身体,但一定要记好约束时间(避免长时间压迫受伤部位)。
止血技术规范
头皮血供丰富,出血要按“加压-包扎”两步来:先把无菌纱布叠厚点盖在伤口上,用适中的压力压7-10分钟(别太轻止不住,太重会加重损伤),再用弹力绷带螺旋式包扎。婴幼儿前囟部位出血要绕着头部环形包扎,别直接压囟门(避免影响颅内压力)。千万不能用含酒精的消毒剂冲开放性伤口,会刺激伤口、加重疼痛。
转运指征判断
记住“1-2-3”转运标准:1个关键信号——意识突然变差(比如叫不醒)、两边瞳孔不一样大;2个次要信号——一直呕吐(超过3次)、手脚麻木没力气;3类特殊人群——儿童、孕妇、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的人。优先送有神经外科的创伤中心(能处理更复杂的脑损伤),转运路上要动态监测GCS评分(评估意识状态的常用方法,分数越低越危险)。
现代诊疗:三级体系护大脑
脑外伤的治疗是“分层处理”,核心是快速控制损伤、降低颅内压:
- 初级评估:尽快做快速CT血管造影,20分钟内完成颅脑+颈椎的联合扫描(排查脑内出血、颈椎损伤)。
- 颅内压调控:按“金字塔”方案控制颅内压——基础层是把床头抬高15-30度(促进血液回流);药物层用甘露醇脱水(需医生指导,不能自行用);高级层是脑室外引流(严重时用管子引出脑脊液,直接降颅内压)。
- 手术决策:医生会根据Marshall分类、Rotterdam评分等标准,结合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比如清除脑内血肿、去骨瓣减压)。
神经康复:三个核心帮重建
脑外伤后的康复重点是“恢复功能”,要抓运动、认知、心理三个核心:
运动功能恢复
用Fugl-Meyer评估量表量化运动能力(比如手脚能不能动、能不能抓握杯子);通过减重步行训练(借助设备减轻身体重量,适合走路不稳的患者)改善步态(比如纠正“画圈走”);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比如针对性的肌力训练,比如举小哑铃、踩平衡垫)增强肌肉力量。
认知功能重塑
用Rivermead行为记忆量表评估记忆能力(比如能不能记住刚说的话、钥匙放在哪);做注意力偏向训练(比如专注串珠子、听指令做动作)提高信息处理速度;通过现实定向疗法(常提醒“今天是几号”“现在在医院还是家里”)纠正时空感知障碍(比如分不清上午下午、找不到卧室)。
心理行为干预
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分级评估焦虑程度(比如有没有坐立难安、失眠),再针对性干预;用暴露疗法(在医生指导下慢慢面对创伤场景,比如重回受伤的地方)处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比如反复做噩梦、怕吵);用睡眠限制疗法(比如固定睡觉和起床时间,白天别睡太久)纠正昼夜节律紊乱(比如白天睡、晚上醒)。
康复阶段:分时期针对性练
康复是“循序渐进”的,不同阶段重点不同:
- 急性期(0-4周):重点是保护神经、预防并发症(比如肺部感染、压疮),每天做2-3项治疗(比如被动活动手脚、定时翻身)。
- 亚急性期(1-3个月):开始任务导向性训练(比如练习自己吃饭、穿衣服、走路),每周总训练时间不少于15小时(坚持才有效果)。
- 慢性期(6个月后):重点构建神经代偿机制(比如用另一只手代替受伤的手、用助行器辅助走路),家庭环境改造率要达85%以上(比如装扶手、铺防滑垫)。
预后信号:这些情况要注意
恢复好不好,能从几个信号判断:
✅ 伤后24小时内诱发电位能引出来(说明神经传导没问题),提示预后好;
⚠️ 持续高烧(体温超过38.5℃)超过48小时,预示恢复可能不好(可能合并感染或脑损伤加重);
⚠️ 脑脊液蛋白超过1g/L,可能说明血脑屏障(保护脑的“屏障”)破坏严重(容易引发脑水肿)。
家庭支持:做好这三点更安心
脑外伤康复需要长期坚持,家庭支持是关键:
- 环境改造:装智能跌倒报警装置(万一摔了能自动通知家人),地面摩擦系数保持在0.4-0.6(比如铺防滑地砖、放防滑垫,避免滑倒)。
- 训练跟踪:用FIM量表(评估日常生活能力的量表)记录进步,比如能不能自己穿衣服、洗澡、上厕所(分数越高能力越好)。
- 远程监测:用可穿戴设备(比如智能手表、步态传感器)采集步态数据(比如步幅、步速),建立康复档案,方便医生远程跟踪恢复情况。
最后要提醒:高压氧治疗得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做(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治疗压力不超过2.5ATA,单次时长不超过90分钟。康复期间如果出现新的头痛(比之前更剧烈)、意识突然变差(比如突然叫不醒)、呕吐加剧,一定要赶紧去急诊——这些可能是脑损伤加重的信号!
脑外伤的恢复是场“持久战”,早急救、规范治疗、科学康复,才能把伤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