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偶尔“转不动”,比如突然忘事儿、没法集中注意力,是现代人常遇到的小麻烦——这就是大家说的“脑雾”。它其实和神经信号传递变慢有关,还会和坏习惯形成恶性循环:比如睡不好会加重脑雾,脑雾又让人更难睡好。早发现信号、及时调整,能帮我们保持脑子灵光。
脑雾的常见表现
如果最近老有这些情况,可能是脑雾来了:
- 记不住事儿:刚放的东西转头就忘,遇到熟人突然叫不出名字,刚说的话没几分钟就想不起来;
- 没法集中注意力:看文件、开会只能专注一会儿,做平时熟门熟路的事(比如写报告、做饭)要多花一半时间;
- 做决定变纠结:选中午吃什么、买哪个日用品都要想好久,结果选的还不如平时干脆;
- 同时做几件事就乱套:一边打电话一边记笔记,要么漏听内容要么写歪字;一边炒菜一边听音频,菜炒糊了都没注意。
要是以上情况有3种以上,持续超过2周,建议去做个专业的认知检查。
为什么会有脑雾?
睡不好是大诱因
现在成年人的深度睡眠比三十年前少了差不多1/3,睡眠不规律会让大脑里的“清洁系统”(脑脊液)没法好好清理代谢垃圾。而且晚上看手机、电脑的蓝光,会打乱褪黑素的分泌节奏——该睡的时候睡不着,该醒的时候没精神,脑子自然“蒙”。
吃的不对,大脑没“燃料”
大脑很费能量,需要这些营养“打底”:
- ω-3脂肪酸(大脑里30%的脂肪都是它);
- B族维生素(帮着做神经递质的“原料”,神经递质就是大脑里的“信号员”);
- 锌、镁这些微量元素(让神经信号能顺顺畅畅传递)。
可现在很多人吃的都是精制碳水(比如白米饭、蛋糕)、油炸食品,这些营养根本不够,大脑“没吃饱”,自然转不动。
压力大,激素乱了
长期压力大,体内的皮质醇(压力激素)会忽高忽低:它会伤害负责决策的前额叶,让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变“弱”;还会让负责“动力”的多巴胺系统变迟钝,连管记忆的海马体都没法生成新细胞——脑子的“资源分配”乱了,肯定没法好好工作。
久坐不动,脑子“缺氧”
久坐会让脑子的血流量少1/4,不运动的话,大脑里一种叫BDNF的“营养因子”也会变少——这种因子能帮神经细胞长“连接”,少了它,神经信号传递就变慢。
微量元素不够,神经“跑不动”
现在土壤里的营养流失,导致食物中的锌少了20%左右,镁能被身体吸收的量也变低,硒的含量忽高忽低。这些元素是神经递质的“小帮手”,少了它们,神经信号传递就会“卡壳”。
怎么改善脑雾?
先把觉睡好
- 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睡觉、同一时间起床,误差不超过半小时;
- 早上多晒半小时太阳(比如晴天的户外,光线要亮),晚上尽量用暗灯(比如小台灯),别开太亮的大灯;
- 工作日晚上睡前1个半小时别碰手机、电脑,躺床上可以做腹式呼吸:慢慢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重复几次放松。
吃对食物,给大脑“加油”
- ω-3脂肪酸:每周吃3次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鳕鱼),每天一把坚果(大概30g,比如杏仁、核桃)或者加勺亚麻籽;
- B族维生素:用全谷物(燕麦、糙米)代替白米饭、白馒头,多吃深绿色蔬菜(菠菜、西兰花);
- 抗氧化食物:每天吃点蓝莓,喝杯绿茶,或者来一小块可可含量超过70%的黑巧克力——它们能帮大脑“抗老化”;
- 喝够水:每天保证尿量在1500ml以上(大概3瓶矿泉水),早上起来先喝一杯200ml的温水,帮身体“开机”。
动起来+练脑子,激活神经
- 每工作45分钟,站起来做3分钟简单运动:比如深蹲10次、举矿泉水瓶(装半瓶水)做手臂练习,或者绕办公室走两圈;
- 设个闹钟,每天定时做正念练习:比如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感受空气进进出出鼻子的感觉,或者摸一摸身边的东西(比如杯子),专注于它的温度和质感;
- 用番茄工作法:专注25分钟就休息5分钟,休息的时候换个环境(比如从书桌走到阳台),别抱着手机刷——这样能让脑子“重启”,再专注时更高效。
脑雾不是什么“大病”,但不管它会越变越糟。有研究用大脑扫描证实,坚持8周这些方法,人的默认模式网络(和认知相关的大脑网络)连接变紧密了18%-25%,工作记忆容量也增加了大概30%。要是想知道有没有进步,可以用正规的认知测试工具定期测测——慢慢来,脑子会慢慢“亮”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