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口腔问题,从牙齿表面的小斑点到深入牙髓的大洞,会慢慢引发口臭、牙龈出血、口干等不适,严重影响吃饭和说话。了解它的表现、成因和防护方法,能帮我们早发现早干预,避免更严重的问题。
这些症状,可能是龋齿在“报警”
龋齿发展过程中,常出现三种明显信号:
- 口臭:藏在龋洞的“臭味制造者”
龋洞里会堆积大量细菌,它们分解食物残渣时会释放硫化氢等有臭味的气体。如果龋洞没及时处理,这些臭味会持续存在。 - 牙龈出血:炎症“攻破”了牙本质的“防线”
当龋齿深入牙本质层,炎症会顺着牙本质小管扩散到牙髓,导致牙龈里的小血管变脆弱。不少牙髓炎患者刷牙或咬硬物时,牙龈容易出血。 - 口干:唾液变少的“连锁反应”
长期炎症会让唾液腺分泌减少,患者的唾液比健康人少且更黏稠。而唾液本来有冲洗牙齿、帮助牙齿再矿化的作用,变少后会让龋齿更难控制。
为什么会得龋齿?这4个因素在“作祟”
龋齿不是突然出现的,和以下4点密切相关:
- 细菌“安家”: 变形链球菌等能产酸的细菌粘在牙齿上,形成牙菌斑;
- 吃出来的: 经常吃甜的、黏的食物(比如蛋糕、糖果),给细菌提供了“食物”;
- 自身条件: 牙齿发育不好(比如釉质薄),或唾液中和酸的能力弱;
- 时间积累: 牙菌斑在牙齿上堆积超过24小时,就可能开始腐蚀牙齿。
日常护牙,这3件事要做对
- 刷牙:方法比次数更重要
用改良巴氏刷牙法(刷毛45度对着牙龈与牙齿的交界线,小幅度水平颤动),选震动频率高的电动牙刷,能清掉90%以上的牙菌斑。成人用黄豆大小的含氟牙膏,刷完别马上漱口,让氟留在牙齿上更有效。 - 用牙线:清理牙齿“缝隙”的关键
每天用牙线清洁牙缝,重点处理后牙的“三角区”。把牙线呈“C”形贴合牙面,每个接触面来回滑动10次,能清掉牙龈下5mm内的菌斑,比只用牙刷更干净。 - 饮食:别给细菌“留机会”
遵循“20分钟进食法则”,控制每次吃饭时间。餐后立即咀嚼含木糖醇的无糖口香糖10分钟,能让唾液分泌明显增加,冲掉嘴里的食物残渣。
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去看牙医
如果有下面这些情况,说明龋齿可能已经不轻了,要及时就诊:
- 口臭持续两周以上,刷了牙也没用;
- 每周自发牙龈出血3次以上;
- 口干到影响正常吞咽;
- 冷热刺激引发放射性疼痛(比如痛到脸颊或太阳穴)。
现代治疗技术能更精准解决问题:
- 激光荧光检测:龋损诊断准确率高,能找出早期小龋洞;
- 生物活性材料充填:用能释放氟的材料补牙,补完还能保护牙齿;
- 橡皮障隔离技术:治疗时用橡皮布隔开牙齿,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不同人群,预防重点不一样
三级预防:从孩子到成人的“防护网”
- 0-6岁(乳牙期):给乳牙做窝沟封闭(把牙齿上的深窝填起来,不让细菌进去),定期涂氟;
- 学龄期:每半年查一次牙,早发现早处理早期龋损;
- 成年人:及时补牙、做牙周维护,防止龋齿加重。
特殊人群要更注意
- 孕妇:孕期容易牙龈发炎,要认真清洁牙齿,产前做一次口腔检查;
- 糖尿病患者:血糖高会让牙龈更易发炎,要更仔细刷牙,定期监测血糖;
- 正畸人群:用正畸专用牙刷刷干净牙套与牙齿的缝隙,定期拍咬翼片检查龋齿。
自己能测的“健康指标”
每3个月可以自查:
- 牙龈出血的地方少于15%(比如刷完牙只有1-2个牙龈出血点);
- 唾液不是特别黏,能中和嘴里的酸;
- 龋齿活跃性检测(CRT)结果为阴性;
- 用便携式硫化物检测仪测口臭,值<150ppb。
龋齿的预防大于治疗。从日常正确刷牙、用牙线,到定期看牙医,再到不同阶段的针对性防护,只要把这些习惯坚持下来,就能有效减少龋齿的发生,保持口腔健康。毕竟,好好保护牙齿,才能好好享受每一顿饭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