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伤后急救关键三步走,正确处置缩短恢复期

应急与处理应急与处理 / 责任编辑:家医大健康2025-09-16 11:41:14 - 阅读时长4分钟 - 1596字
通过分阶段急性处理与渐进式康复方案,帮助运动人群正确应对踝关节扭伤,降低二次损伤风险并促进功能恢复,涵盖现场处置、物理治疗、支具选择及预防策略等实用指导
踝关节扭伤运动损伤冷敷处理康复训练护踝支具运动防护急性期处理本体感觉训练运动医学骨科急诊软组织损伤加压包扎抬高患肢
扭伤后急救关键三步走,正确处置缩短恢复期

运动中不小心扭到脚踝,突然传来响声还伴随疼痛,是很常见的运动损伤。这时候正确处理能最大程度减少伤害、加快恢复——从当场应急到后续护理,每一步都有讲究。

扭伤现场应急处置要点

运动时如果脚踝突发异常声响、疼痛,立刻停下做这3件事:

  1. 临时制动 马上停止所有活动,用身边的衣物、围巾等物品暂时固定脚踝,避免进一步扭动受伤。
  2. 体表触诊 轻轻触摸脚踝周围,找到疼痛最明显的位置——外侧疼痛常是距腓前韧带受伤。
  3. 基础评估 在不引起疼痛的范围内,试着做简单的足部动作(比如往上勾脚、往下踩脚),初步判断损伤程度。 如果出现关节明显肿胀、无法踩地负重,或脚踝形状异常,一定要赶紧转运至医疗机构做影像学检查。研究显示,急性期规范处理能有效缩短康复周期。

急性期标准化处理流程

受伤后48小时内,要遵循RICE原则(制动、冷敷、加压、抬高)处理:

  • 制动休息(Rest) 尽量避免让受伤的脚踝承重,比如别勉强走路、跳跑,减少关节进一步损伤。
  • 冷敷治疗(Ice) 用冰袋或冷毛巾间歇性敷脚踝,每次15分钟,两次间隔2小时;记得用毛巾裹住冰袋,避免直接冻伤皮肤。
  • 加压包扎(Compression) 用弹性绷带以螺旋方式绑住脚踝,力度适中——既要有压迫感能消肿,又别太紧导致脚发麻。
  • 抬高患肢(Elevation) 把受伤的脚抬到比心脏高15-20厘米的位置(比如垫两个枕头),帮助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临床研究证实,冷敷加间歇性加压的组合,比单独用一种方法更能有效控制肿胀。具体可以尝试:冰敷时用弹性绷带固定,每5分钟松解1次,循环30分钟。

渐进式康复训练方案

等肿胀消退,就可以进入功能恢复阶段,分3个阶段循序渐进:

基础功能恢复期(伤后3-5天)

重点是恢复脚踝周围肌肉力量和放松:

  • 坐位抗阻训练:坐着时用弹力带套在脚上,做脚踝向内翻、向外翻的动作,10次/组,每天3组。
  • 肌筋膜放松:用泡沫轴放在小腿后面(三头肌部位),慢慢滚动,放松紧张的肌肉。

本体感觉重建期(伤后6-10天)

主要提升脚踝的平衡感和协调能力:

  • 平衡训练:单脚站在平衡垫上,先睁着眼练,熟练后再闭着眼,逐步增强脚踝稳定性。
  • 神经肌肉控制:跳绳时走“8”字形轨迹,训练脚的神经反应和肌肉控制能力。

运动能力恢复期(伤后2-4周)

目标是恢复正常运动能力:

  • 折返跑训练:从5米往返跑开始,慢慢增加到10米,逐步恢复腿部爆发力。
  • 变向跳跃训练:练习变向跳时,重点控制落地稳定性,避免再次扭脚。 注意!所有训练都要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若训练中出现尖锐疼痛,立刻终止。临床数据显示,系统性康复能让扭伤复发率下降50%-70%。

支具选择与使用规范

根据损伤程度选对支具,能更好保护脚踝:

  • 轻度损伤 选透气性好的软质护踝,轻便且能提供基础支撑。
  • 中度损伤 用可调节绑带式支具,能根据肿胀情况调整松紧,支撑性更强。
  • 关节松弛者 用带金属支架的硬质固定支具,稳定性最好,适合反复扭脚的人。 穿戴时要做适配测试:支具边缘能轻松滑进一根手指,说明松紧刚好。运动时建议搭配专业踝关节固定绷带,既能保持稳定性,又不影响运动表现。

预防性干预措施

想要避免脚踝扭伤,平时要做好3点预防:

  1. 运动准备 运动前一定要做动态热身——比如开合跳、高抬腿、侧向滑步,让脚踝肌肉先“热起来”,减少扭伤风险。
  2. 装备适配 选运动鞋要贴合脚型:前掌要有弹性,足弓支撑要刚好匹配自己的足弓,别穿不合脚的鞋运动。
  3. 环境评估 运动前检查场地:地面有没有水、油等滑处,有没有坑洼不平,避免踩滑扭脚。 运动防护专家建议:新运动鞋第一次穿别超过30分钟,让脚慢慢适应支撑结构;定期做踝关节稳定性测试,能提前发现问题,预防复发性损伤。

脚踝扭伤虽常见,但从当场应急到日常预防,每一步都做到位,才能更快恢复、更少复发。重视每一次处理细节,才能让脚踝更“稳”,运动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