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是现代人常见的颈部问题,不少人会出现头晕、乏力的症状,这主要和三个机制有关。
首先是椎动脉供血不足。椎动脉是给大脑后半部分(脑干、小脑)供血的主要血管,当颈椎老化(比如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导致颈椎间的小孔(椎间孔)变窄时,会压迫椎动脉,影响大脑供血。比如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约35%会出现持续头晕,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站不稳,这就是大脑后循环供血不够引发的中枢神经功能异常。
其次是神经压迫。颈部的神经根(比如第二到第四神经根)如果受压,会干扰负责平衡的神经核团(前庭神经核)的信号处理,引发体位性眩晕(比如转头时突然晕)和动作不协调。数据显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里,70%会伴随头晕,而且女性更多——这和女性颈部肌肉相对较弱有关,肌肉保护力差,神经更容易受影响。
还有肌肉代偿的问题。长期低头、含胸等不良姿势,会让颈肩部肌肉(比如斜方肌、胸锁乳突肌)一直收缩,时间久了肌肉里的痛点(肌筋膜触发点)会被激活。过度收缩的肌肉不仅会压到枕大神经引发疼痛,还会形成“疼痛-痉挛-缺血”的恶性循环:肌肉越疼越收缩,收缩越厉害越缺血,缺血又加重疼痛,最后导致全身乏力。
现在很多生活习惯都在悄悄伤颈椎。比如看手机时脖子往前倾15度,颈椎承受的重量会增加约12公斤;2023年的调查显示,18-30岁群体中,15.6%已经出现颈椎退化,比十年前早了10年。除此之外,空调吹得脖子肌肉发紧、健身时动作不对伤了椎间盘、午休趴着睡扭着颈椎,这些都是常见诱因。
想要防治,得分级处理。初级预防要从调整生活习惯开始:比如调整工作环境(电脑屏幕高度、椅子高度),让脖子不用总低着头;每工作1小时,停下来让脖子回到自然伸直的状态(中立位)休息5分钟。如果处于急性期(比如突然脖子疼、头晕厉害),可以用冰袋敷脖子两侧的三角区,缓解肌肉痉挛。如果已经确诊颈椎病,要在医生指导下做牵引治疗,牵引重量会根据个人情况调整,一般从3-5公斤开始慢慢加;检查首选颈椎MRI,能清楚看到椎间盘老化和脊髓受压的情况。
日常防护要做好“三维保护”:工作时每小时做5分钟“米字操”(用脖子写“米”字,活动颈部);午休时把毛巾卷成筒,垫在脖子后面,保持颈椎的自然弧度;晚上热敷脖子时,要避开脖子中间的骨头(棘突)。饮食上可以多吃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鳕鱼),里面的Omega-3脂肪酸能帮助调节神经炎症。如果出现手麻、耳鸣,或者头晕乏力超过2周没好转,要及时做神经传导速度检测(查神经信号传递)和椎动脉超声(查椎动脉血流)。
颈椎病引发的头晕乏力,本质是颈椎给身体的“预警信号”。关键是早预防——少低头、调整姿势;早干预——出现症状及时查;平时养好习惯,才能让颈椎保持健康,远离头晕乏力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