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脖子上会摸到硬币大小的肿块,医学上叫颈部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防线,受到刺激时会反应性变大,但不同原因引起的肿大,特点差别很大。
肿大淋巴结的三大常见原因
恶性肿瘤转移引起的肿大有特点——如果脖子上的肿块硬邦邦的、不疼,还连续肿了超过8周,得警惕是不是肿瘤转移过来的。像鼻咽癌、甲状腺癌这些头颈部的肿瘤,会通过淋巴系统转移到脖子;有数据说,甲状腺癌患者第一次看病时,差不多一半已经有颈部淋巴结转移了。还有一些胸部、腹部的肿瘤,也可能顺着淋巴跑到脖子,这时候得做全面的影像检查。
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比如感冒、扁桃体炎这些上呼吸道感染,会引发局部免疫反应。这种肿块一般摸起来疼,直径大多不超过2厘米,等感冒、扁桃体炎好了,肿块也会慢慢消下去。淋巴结是免疫反应的“主战场”,对抗病菌的时候会变大,就像冬天感冒后脖子有点粗的那种反应,是正常的。
结核感染的表现很特别——颈部淋巴结结核通常是一串一串的“串珠样”肿块,还会有低烧、晚上出汗多这些全身症状。我国是结核病中高负担国家,得留意结核复发的可能。结核是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得用规范的联合药物治疗。
怎么初步判断肿块的“好坏”
摸肿块是初步判断的关键——恶性转移的肿块像摸额头一样硬,而且推不动;炎症引起的肿块有弹性,能推动。伴随的症状也能给线索:突然发烧、喉咙痛,大概率是炎症;一直低烧、晚上出汗多,得查结核;不疼但越来越大的肿块,要考虑肿瘤。
时间也是关键——良性的肿大一般2-4周就消了,如果超过8周还没好,得做全面检查。最新研究说,结合肿块长大的速度和形状变化,能更准确判断。
规范的诊疗流程是怎样的
影像检查首选颈部超声,现在还有弹性成像技术,能更准地判断是不是恶性。如果超声看不清楚,做CT或MRI能更清楚看到结构;查肿瘤标志物也能帮忙找原发肿瘤在哪。2023年有研究说,结合影像组学特征,诊断准确率能到85%以上。
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可以在超声引导下用细针穿刺取一点组织来查。现在分子检测技术进步了,诊断准确率能超过90%,不会因为凭经验治疗而耽误时间。
治疗得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定:
- 如果是肿瘤转移,得看原发肿瘤在哪,再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可能要做手术、放疗,或者用靶向药;
- 感染引起的,得用针对性的抗生素,具体用什么得听医生的;
- 结核引起的,得用规范的四联抗结核治疗,具体药物得遵医嘱。
长期管理要注意什么
建立健康监测档案很重要,建议记下来肿块大小的变化、体温有没有波动,还有症状怎么发展的。营养上要注意,每天蛋白质摄入量得达到每公斤体重1.2克——有研究说,足够的蛋白质能帮着维持免疫功能。
心理调节也不能少,长期压力大可能会让免疫力下降。定期复查得听医生的,就算确诊是良性的,也建议每3-6个月做一次影像检查。
任何自我诊断都有局限,上面说的这些标准准确率大概70%-80%,最终确诊得靠医生的专业检查。如果发现脖子上的肿块一直消不下去,建议2周内去看医生做第一次评估。所有治疗都得听医生的,千万别自己吃药或者拖着不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