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的今天,健康领域总有各种说法互相矛盾,让人摸不着头脑。今天我们结合《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权威期刊的最新研究,帮大家理一理最常见的健康认知误区。
一、饮食营养认知误区
- 全谷物与精制碳水化合物
多项大规模研究发现,每天吃够50克全谷物(比如糙米、燕麦、全麦面包),能把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约四分之一。不过选全谷物产品要注意两点:配料表第一个得是全谷物(比如“全麦粉”而不是“小麦粉”),而且每100克里膳食纤维得有6克以上,才是真正的全谷物食品。 - 反式脂肪酸的真相
世界卫生组织提醒,工业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要控制在总能量的1%以内(比如每天吃2000大卡的话,工业反式脂肪酸不能超过2克)。要分清天然和人工反式脂肪酸:天然的比如牛奶里的共轭亚油酸没问题,人工的主要来自植物油氢化过程(比如部分人造奶油、起酥油、油炸食品),得尽量避免。 - 胆固醇认知更新
美国心脏协会2022年的声明说,吃进去的胆固醇(比如鸡蛋黄、动物内脏里的)和心血管病风险关系不大,但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更要注意控制(比如肥肉、黄油里的饱和脂肪)。鸡蛋不用吃得太少,每周吃3-5个就比较合理,不用怕“胆固醇高”。
二、运动健康认知误区
- 空腹运动减脂效果
有随机对照试验做过对比,空腹运动和餐后运动的人,12周后体脂变化差不多。运动能不能减脂,更看总消耗的热量(比如每天多走1000步)和有没有保持运动强度(比如快走时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60%-70%),不是靠“空腹”这个状态。 - 运动损伤防护误区
动态热身(比如慢跑、高抬腿、活动手腕脚踝)能把运动受伤的风险降低约三分之一,一定要做。不过静态拉伸(比如保持一个姿势拉大腿后侧肌肉)要放在运动后,运动前过度拉伸会让肌肉爆发力下降约7.5%,影响跑步、跳绳的表现。 - 运动与免疫功能关系
剧烈运动(比如连续跑5公里以上)后,免疫功能会暂时下降,但持续时间不会超过3小时,不用太担心。而规律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每周快走150分钟(分5天,每天30分钟),能把呼吸道感染(比如感冒)的风险降低约三分之一。
三、慢性病管理误区
- 糖尿病饮食控制
现在有个碳水化合物计数法,发现不同人吃同样的碳水(比如同样一碗米饭),血糖反应能差40%之多——有的人吃了血糖飙升,有的人却很平稳。所以更建议用持续血糖监测(比如动态血糖仪),搭配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而不是照搬别人的“糖尿病食谱”。 - 高血压干预时机
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如果血压在130-139/85-89mmHg之间(还没到140/90mmHg的高血压标准),同时还有3个以上危险因素(比如肥胖、抽烟、有高血压家族史),先调整生活方式(比如少吃盐、多运动、减体重),不用马上吃药。另外每天钠的摄入量要控制在5克以内(相当于1小勺盐),包括咸菜、酱油、腌制品里的隐形盐。 - 甲状腺结节处理
超声查到的甲状腺结节,只有5%-10%是恶性的,大部分都是良性的。良性结节不用补硒,研究显示补硒对缩小结节没用,定期复查超声(比如每6-12个月查一次)就行,不用过度治疗。
四、新兴健康认知误区
- 睡眠与阿尔茨海默病
睡觉的时候,脑脊液会帮大脑清理β-淀粉样蛋白(这种蛋白堆积多了可能和阿尔茨海默病有关),效率比清醒时高60%。不过午睡要注意时长:超过1小时反而和痴呆风险有关联,最好睡20-30分钟,既能解乏又不会影响晚上睡眠。 - 骨质疏松预防误区
钙补充剂不是吃越多越好,每天吃800毫克左右就够了——超过这个量,也不能更有效降低骨折风险。而且我国成年人维生素D不足的比例很高,达到86.8%,维生素D能帮身体吸收钙,所以预防骨质疏松,除了补钙(比如喝牛奶、吃豆制品),还要注意补维生素D(比如多晒太阳15-30分钟,或吃深海鱼、鸡蛋)。 - 健康体检项目选择
普通人群做肿瘤标志物筛查(比如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阳性结果里真正得癌的不到1%,没必要当作常规项目。40岁以上的人,更建议选证据更充分的筛查项目:比如低剂量螺旋CT查肺癌(适合长期抽烟或有肺癌家族史的人)、胃肠镜查消化道肿瘤(比如胃癌、肠癌)、HPV+TCT联合查宫颈癌(比单独查更准确)。
想要建立科学的健康认知,得不断更新知识——毕竟医学研究一直在进步,以前的说法可能现在就被推翻了。建议从国家卫健委官网、中华医学会的期刊这些权威渠道找信息,别信朋友圈的“养生秘诀”。做健康决策的时候,要结合自己的身体情况(比如有没有慢性病)、生活习惯(比如爱吃辣、爱熬夜)和医疗条件,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制定适合自己的方案,不要盲目跟风“网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