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疼痛是生活里常见的肠胃问题,但背后的原因其实比“肚子痛”复杂多了——从功能性紊乱到器官病变,至少有四大类不同的诱因。搞清楚这些区别,不仅能帮大家不瞎慌,还能在出现症状时更理性应对。
功能性肠病:压力大了,肠道也“闹情绪”
最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就是肠易激综合征,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关系很大。简单说就是肠道“太敏感”“动力乱了”或者菌群失衡,典型表现是左下腹一阵一阵的胀痛或隐痛,还会交替出现拉肚子和便秘——比如今天拉好几次,明天又好几天不排便。这种疼通常上完厕所会缓解,也不会有体重下降、便血之类的“危险信号”。2022年《胃肠病学与肝病学杂志》的研究显示,我国每100个人里约有6.5个得肠易激综合征,其中职场人占了42%——也就是说,每10个职场人里可能有4个受这问题困扰,显然工作压力大、作息乱是主要诱因。
炎症性疾病:免疫系统“乱开火”伤了肠子
炎症性肠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和遗传体质、免疫系统“乱打架”有关。患者常感觉下腹部持续钝痛或痉挛样绞痛,还会拉黏液脓血便、发烧。2023年《中华消化杂志》的数据显示,我国每10万人里约有3个人会得这种病,而且18-35岁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病容易反反复复、拖很久,得长期规范管理才行。
机械性梗阻:肠子堵了,得赶紧治
肠梗阻里最常见的是机械性梗阻,比如肿瘤压着肠子、手术后遗症导致肠子粘连。典型表现是一阵一阵的绞痛,肚子胀得像鼓,没法放屁、拉不出大便,摸肚子还能感觉到肠子鼓起来的形状。统计显示,60岁以上的人突然得肠梗阻,70%和结肠肿瘤有关,所以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得赶紧做影像学检查。这病进展快,耽误治疗可能会让肠子坏死、引发感染性休克,危险得很。
肿瘤病变:别把“小痛”拖成大问题
结肠癌早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等肿瘤长大才会出现隐痛、排便习惯变了(比如原来每天一次,现在老拉不完)或者大便变细、带血。美国癌症协会2022年的数据显示,50岁以下得结肠癌的人比2010年多了23%;我国也一样,40-59岁的人发病率涨得明显。更要注意的是,约40%的患者一开始把肿瘤症状当成普通肠胃问题,结果耽误了诊断。其实早期结肠癌5年生存率能到90%,但一旦转移,存活率就会大幅下降。
面对结肠疼痛,大家常犯两个错:要么一疼就怕得癌症,要么觉得“忍忍就好”不管持续的痛。科学的应对方法是:写个“症状日记”,记清楚疼的时间、位置、有没有跟着拉肚子或便秘,观察有没有其他变化;如果症状不对,赶紧去医院做系统检查。现在常用的诊断方法有结肠镜(准确率90%-95%)、CT结肠成像、肿瘤标志物检测等,其中结肠镜是确诊的“金标准”。
预防功能性结肠疼痛,得从生活习惯改起:每天吃够25-30克膳食纤维(比如多吃全谷物、豆类、蔬菜和水果),喝1500-2000毫升水(大概3-4瓶矿泉水),少吃油炸食品;久坐的人每小时起来动5分钟,比如仰卧抬抬腿、顺时针揉肚子。炎症性肠病患者得遵医嘱补营养,比如维生素D、钙片之类的。
还有几个“危险信号”得特别注意:如果疼了两周还不好,或者大便带血、不明不白瘦了、肚子摸到硬块,一定要赶紧去消化科看。现在医学有内镜治疗、生物制剂、微创手术等多学科方法,早发现早治疗,预后会好很多。
说到底,结肠疼痛不是小事,但也不用过度恐慌——关键是读懂身体的信号,及时找医生排查原因。毕竟,对自己的身体上点心,就是最好的健康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