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疼痛是生活中很常见的问题,有研究显示,大约85%的人一辈子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足底不舒服。多数持续性疼痛主要和三类原因有关。
常见原因有哪些
- 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是支撑足弓的关键组织,长期站着、走路太多或者运动方式不对,容易导致它出现微小撕裂。30-60岁的人里,大概10%会得这个病,典型表现是早上起床时足跟像被针扎一样痛,活动一会儿会减轻。研究发现,穿没有足够支撑的鞋子会明显增加得这个病的风险。 - 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患者里,大概60%会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高血糖会破坏神经外面的保护结构(髓鞘)。典型症状是足底麻木、刺痛,或者对温度感觉异常,晚上更严重。患病5年以上的患者,75%会出现足部对感觉的敏感度下降。 - 关节退行性病变
足部关节炎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明显上升,40岁以上的人比十年前多了20%。病变关节早上会发僵,活动时能感觉到摩擦感,阴雨天疼痛更厉害。拍片子能看到关节间隙变窄,还有骨质增生(骨赘)。
自己能初步判断吗
大家可以通过几个简单指标初步判断情况:
- 如果又红又肿又热又痛,可能是痛风性关节炎或者感染;
- 如果像穿了袜子一样麻木,要小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如果足弓塌了或者有骨头突出,要排除骨折或关节脱位。
在家能怎么缓解
如果是不太明确原因的足痛,可以试试这些方法缓解:
- 急性期处理
用“休息、冰敷、加压、抬高”的方法(RICE原则的改良版),再配合足部支具固定。冰敷时要注意别冻伤,每次不超过15分钟。 - 康复训练
滚动按摩:把装冷水的塑料瓶冻硬,用足底慢慢滚5-10分钟;再加上毛巾牵拉练习,增强足底肌肉力量。 - 夜间防护
用可调节的支具把脚踝固定在中间位置,避免早上起床时筋膜被过度牵拉而痛。
什么时候要去医院
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就诊:
- 疼痛超过2周没好转;
- 走路姿势明显变了,影响日常活动;
- 局部皮肤变热,还发烧;
- 糖尿病患者脚上有新问题(比如麻木、疼痛、伤口)。
怎么预防最有效
- 选对鞋子
选有足弓支撑、鞋跟稳的运动鞋,试穿时脚尖要能活动。别光脚在硬地上走太久。 - 练足底肌肉
每天做足趾抓握练习:用脚趾夹毛巾或小沙包,每次5分钟,能增强足底肌肉耐力。 - 控好血糖
糖尿病患者要定期测血糖,尽量把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内,餐后不超过10.0mmol/L。
足部健康和全身状况关系很大,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年做一次足部生物力学检查。早发现危险因素,加上科学干预,能有效减少慢性疼痛的发生。如果疼痛一直不好,一定要及时去医院确诊,别耽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