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是常见的肩部问题,主要和肩关节囊的纤维化(关节囊变厚、粘连)有关。研究发现,肩关节周围的滑膜囊、肌腱出现慢性无菌性炎症时,会引发关节囊增厚粘连,形成“冻结肩”——肩膀像被冻住一样抬不动。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升高,女性因肩袖肌肉退化更快,患病风险比同龄男性高约30%。
疼痛特征的临床分型
肩周炎的疼痛有明显特点:
- 夜间痛:睡觉时肩部血流减慢,炎症物质局部聚集,疼痛评分(0-10分)常达6-8分(中等偏强痛),很多人会疼醒;
- 活动受限痛:肩膀往外展、外旋时最困难,比如89%的患者连梳头动作都做不了。 要注意和颈椎病区分:肩周炎患者的Spurling试验大多阴性(不会因转头加重胳膊疼),而颈椎病常伴胳膊放射性疼痛(像过电一样串到手上)。
典型临床征象
肩周炎发展分三个阶段:
- 疼痛期(2-9个月):肩膀一动就疼,越动越厉害;
- 僵硬期(4-12个月):肩膀越来越抬不动,甚至连穿衣、脱衣都困难;
- 缓解期(5-26个月):疼减轻了,但肩膀还是发僵、活动不灵活。 医生检查时,92%的患者肩峰下按了会疼,70%的人肩胛下肌力量会减弱(比如抬胳膊没劲儿)。
家庭护理常见误区
- 急性期热敷:疼痛刚开始的72小时内(急性期),热敷会加重炎症渗出,越敷越肿、越疼;
- 强行掰肩膀:为了“打开”肩膀强行牵拉,可能会伤到冈上肌腱(肩膀里的重要肌腱),反而加重损伤;
- 只吃消炎止痛药:常用的消炎止痛药要配合物理治疗,只吃药的话只有40%的人能缓解,效果有限。 初期建议用PRICE原则处理:保护肩膀别再受伤、休息少动、冰敷消肿(每次15-20分钟)、适当加压(用弹力带轻绑)、把胳膊抬高(比心脏高)。
办公室预防方案
长期久坐办公的人,做好这几点能减少肩膀压力:
- 每90分钟做一次肩胛骨稳定训练,比如贴着墙做“W”形静蹲(双臂贴墙呈W状,保持10秒);
- 显示器调至平视高度(眼睛看屏幕时不用抬头或低头),避免肩膀代偿发力;
- 用升降桌交替站坐,站立时保持“耳垂-肩峰-大腿根骨头尖”三点一线(不驼背、不耸肩);
- 用手机时胳膊肘弯成90度,别让肩膀往前勾(比如夹着手机打电话会加重劳损);
- 侧躺睡觉要夹个枕头在两膝之间,保持肩膀中立位(不往前扭也不往后扭)。
三级预防体系
预防要分“早中晚”三步:
- 初级预防(没疼的时候):每周做3次肩袖肌肉强化训练,比如用弹力带做“拉弓”动作(手臂侧平举拉弹力带);
- 二级预防(刚出现疼的时候):如果疼了2周还没好,赶紧去医院做超声检查,看看关节囊有没有变厚;
- 三级预防(已经确诊的):按医生指导做关节松动术(帮肩膀松解开粘连),配合低能量激光物理治疗(促进炎症吸收)。
就医指征与治疗进展
有以下情况要尽快去医院,别拖:
- 肩膀往上抬不到90度(比如抬不到水平位置);
- 夜间痛影响睡眠超过2周(比如每晚疼得醒好几次);
- 肩膀上的三角肌明显变瘦(肌肉萎缩)。 现在治疗用“阶梯方案”:早期往关节腔打糖皮质激素(消炎),85%的人能缓解;如果一直不好,可做关节镜手术松开粘连,术后用连续被动运动(CPM)训练恢复活动度。
科学康复方案
康复要按阶段来,不能急:
- 急性期(0-2周):做钟摆运动(弯腰让胳膊自然下垂,像钟摆一样轻轻晃)+被动牵拉(家人帮着慢慢拉肩膀),每天3组,每组10次;
- 亚急性期(3-6周):用弹力带做外旋训练(手臂贴身体,用弹力带拉着往外转),阻力别超过2公斤;
- 恢复期(7-12周):练肩胛稳定肌肉,比如做YTWL字母操(双臂分别摆成Y、T、W、L形状,每个动作保持5秒)。 所有训练都要先让康复医生评估,活动度每周最多增加5度,太快会拉伤肌肉。
肩周炎虽然常见,但只要早预防、早治疗、科学康复,大部分人都能恢复。平时多注意肩膀姿势,别久坐不动,练一练肩袖肌肉,就能减少“冻结肩”的麻烦。如果出现疼得睡不着、抬不动胳膊的情况,赶紧去医院,别自己乱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