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喉咙突然像被刀割一样疼,咽口水时刺痛得更明显,甚至忍不住流口水、说话含糊不清,这可能是会厌炎在拉响“红色警报”。会厌是舌根后面一块保护气管的软骨——平时呼吸时它打开让空气进气管,吃饭时关闭防止食物呛进去,一旦发炎肿起来,就像“守门员”失灵,可能堵住气道,十分危险。
喉咙里的“警报系统”发出求救信号
会厌炎的早期信号很明确:喉咙突发刀割样剧痛,咽口水时刺痛加剧,伴随流涎、说话含糊。它的凶险之处在于会厌肿胀可能快速阻塞气道,严重时会让人无法呼吸,所以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必须立刻重视。
三大致病因素解析
1. 病原体感染
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链球菌)是主要“凶手”,近年病毒感染比例上升,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也可能引发炎症。
2. 过敏反应
过敏体质人群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后,免疫系统会“过度激活”,引发非感染性炎症,同样会导致会厌肿胀。
3. 环境刺激
长期暴露在烟雾、粉尘、化学气体中,或误吸强酸强碱,会直接损伤会厌黏膜;研究显示,电子烟使用者的会厌炎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症状发展三阶段
会厌炎进展很快,几个小时内就能从“轻微疼痛”变成“气道阻塞”,需要警惕三个阶段的变化:
初期(0-6小时):突发单侧咽喉剧痛,咽口水时疼痛放射到耳朵,伴随流涎、说话含糊。
进展期(6-12小时):仰卧时呼吸声像“吹空碗”一样变响(医学上叫“空碗征”);儿童可能出现胸骨上窝、肋间隙、心口窝跟着吸气往下陷的“三凹征”,说明呼吸已经吃力。
危重期(12-24小时):喉咙下方肿得更厉害,吸气时发出哮鸣音,血氧降低,严重时嘴唇指甲变紫、意识模糊,呼吸次数超过每分钟30次——这是气道即将阻塞的信号。
现代诊疗三大要点
会厌炎的核心治疗是快速减轻肿胀、保持气道通畅:
1. 影像学评估
做颈部侧位X光能看到会厌肿成“拇指”样(叫“拇指征”),床旁超声是2023年指南推荐的首选方法,能实时监测肿胀程度。
2. 药物治疗
医生会根据感染类型用抗菌药物控制炎症,早期用糖皮质激素减轻肿胀,雾化治疗也能加速局部水肿消退。
3. 气道管理
如果缺氧,先用水柱式高流量氧疗过渡;必要时会在清醒状态下用纤维喉镜引导插管,这种方法成功率达92%,能快速打通气道。
居家观察警示信号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必须立刻就医:
- 连粥、汤这类流质食物都咽不下去;
- 呼吸时脖子上的肌肉明显抽动;
- 说话声音突然变小,甚至发不出声;
- 感觉空气像被“卡”在喉咙里,吸不进去。
预防措施三维度
会厌炎可防,关键要做好这三点:
1. 环境防护
用HEPA高效空气净化器净化室内空气,加湿器定期清洗(避免滋生细菌);研究显示,PM2.5浓度每降低10μg/m³,会厌炎风险下降18%。
2. 免疫调节
适量补充维生素D3(每天1000-2000国际单位),能增强咽喉黏膜的保护力;益生菌可降低呼吸道感染复发率29%,平时可适当补充。
3. 行为干预
戒烟并远离二手烟,电子烟使用者定期做喉部检查;用嗓要科学——每说20分钟歇20秒,喝温水润喉,避免过度用嗓。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 糖尿病患者:血糖越高,炎症反应越剧烈,血糖每升1mmol/L,会厌水肿进展快23%,需严格控糖;
- 老年人:咽喉反射减弱,即使呼吸衰竭也可能没明显症状,容易延误;
- 儿童:80%发病前有感冒史,若孩子感冒后喊喉咙疼,要警惕会厌炎。
会厌炎虽凶险,但早发现、早治疗能大幅降低风险。平时做好环境防护、增强免疫力、关注身体信号,特别是糖尿病患者、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多留意,就能远离这个“气道杀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