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最典型的表现是咽部黏膜长水疱、溃疡。它有明显的季节规律,夏秋季高发,主要通过飞沫、接触污染物品或“粪-口”(比如手没洗干净摸嘴)传播。了解它的发病特点和应对方法,能帮我们早识别、早处理,降低传播风险。
病毒怎么传?谁容易得?
最常见的致病病毒是柯萨奇病毒A组,这类病毒环境适应能力强,能在物体表面存活很久。夏秋季病毒活跃,会通过脏手、玩具、被污染的食物传给人。5岁以下儿童是“高危人群”(免疫力尚未发育完善),但免疫力弱的成人也可能感染。幼儿园、游乐场等人多的地方容易聚集发病,家庭中若有人患病,要特别注意避免交叉传染。
怎么判断?看这些典型表现
发病初期常突发高热,体温迅速升至38-40℃,孩子可能精神萎靡。随后咽部会出现特征性病变:软腭、悬雍垂(小舌头附近)长出1-2毫米的灰白色水疱,周围绕着红圈;水疱破溃后形成浅表溃疡,表面覆盖黄白色假膜,持续4-6天。
还要注意这些伴随症状:因吞咽疼痛导致流口水;部分孩子会呕吐、腹泻;幼儿可能拒食、烦躁;颈部淋巴结轻度肿大、按压有痛感。
需与普通咽炎区分——普通咽炎仅表现为咽部整体发红,没有“水疱+溃疡”的特征。
居家护理怎么做?记住这些要点
隔离防护是关键:患者餐具单独使用并消毒,沾有分泌物(口水、鼻涕)的物品需煮沸处理;照顾者接触患者前要洗手、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口腔护理:可用氯己定溶液含漱,每次持续3分钟,帮助清洁咽部、缓解不适。
发热管理:体温超过38.5℃时配合物理降温,重点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部位(避免擦胸口、腹部,防止着凉)。
饮食调理:遵循“三温原则”——温凉(减少对溃疡的刺激)、温和(选择流质/半流质,如酸奶、藕粉糊、果蔬泥,避免硬食)、温润(多喝水保持黏膜湿润);别喝酸性果汁、碳酸饮料等刺激性饮品。
局部缓解:急性期可用冰袋冷敷颈部,每次10分钟以内,间隔2小时以上,减轻肿胀疼痛。
要盯紧哪些情况?什么时候就医?
居家观察需重点关注三大指标:
- 体温:持续高热超过72小时(3天),提示可能出现并发症;
- 脱水:尿量明显减少、皮肤干燥/弹性差,说明脱水;
- 精神与呼吸:精神萎靡、烦躁不安(警惕病毒扩散);呼吸急促、喘息(提示累及下呼吸道)。
小婴儿需额外注意呼吸频率——平静时每分钟呼吸超过40次,或呼吸节律紊乱,要立即就医。
怎么预防?做好这几点
基础预防:
- 勤洗手:用七步洗手法,每次洗够20秒(唱2遍生日歌的时间),尤其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
- 环境消毒:玩具用含氯消毒剂浸泡,衣物、被褥阳光下暴晒;
- 增强免疫力:保证营养摄入,儿童每日奶量维持600-800ml,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规律作息,每日睡够10小时。
流行季加强: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商场、游乐场);家庭湿度保持50%-60%(用加湿器调节);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这些注意事项要记牢
疱疹性咽峡炎是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7-10天可自行恢复。治疗重点是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所有药物需遵医嘱使用——切勿自行用抗生素(对病毒无效)或抗病毒药,错误用药可能加重病情。
若出现持续高热、吞咽困难、呼吸异常或精神差等情况,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
掌握“观察症状、对症护理、及时就医”十二字原则,配合科学防护,能有效降低传播风险、缩短病程。通过规范居家护理和严格隔离,患者可平稳度过急性期。其实只要方法正确,疱疹性咽峡炎并不可怕,做好预防与护理,就能帮孩子尽快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