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头好晕,像坐了好久旋转木马一样!”当孩子突然喊头晕时,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带娃去看神经内科。但你知道吗?其实不少孩子的眩晕,病根可能在耳朵里——研究显示,相当比例的儿童眩晕都和耳部疾病有关。
耳朵可不只是用来听声音的,它还是人体的“平衡小雷达”——内耳里的前庭系统,会一刻不停地给大脑发送“我在哪”的空间定位信号。要是这个系统被炎症、积液或者耳石脱落打乱,孩子就会觉得天旋地转。更要注意的是,有些孩子不会直接说“头晕”,反而表现为走路晃悠、总摔跤这些“不典型”症状,其实也是耳朵在“闹脾气”。
四项检查揭开耳朵的秘密
1. 耳镜检查:给耳朵拍“特写”
耳镜就像深入耳朵的“小探照灯”,能看清外耳道里有没有耳屎堵着、有没有小异物,还能观察鼓膜的状态——比如慢性中耳炎导致的鼓膜穿孔,可能不疼不痒,但会悄悄影响前庭功能,进而引起眩晕。
2. 纯音听力测试:找声音的“小漏洞”
内耳有问题时,往往会先“漏掉”高频声音(比如尖锐的鸟叫声)。3岁以上的孩子能通过游戏式测试查听力,医生会重点看4000Hz以上的高频区——这是内耳病变的“信号区”,能帮着找出眩晕的源头。
3. 声导抗测试:给中耳做“压力体检”
这项检查通过改变耳道压力,评估中耳的健康状态。如果咽鼓管不通,中耳腔会积液体,不仅压着听小骨影响听力,还会干扰前庭神经的信号传递——不少中耳炎患儿的眩晕,就是这么来的。
4. 前庭功能检查:破解眩晕的“钥匙”
医生会用30-44℃的冷热空气交替刺激耳道,观察孩子的眼球会不会震颤;4岁以上的孩子还能做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更精准评估前庭功能。如果是耳石脱落导致的眩晕,复位治疗很有效,但得先找准耳石的位置。
家庭观察指南:抓住眩晕的“蛛丝马迹”
- 记好“眩晕小日记”:把发作时间、持续多久、有没有诱因(比如躺下、翻身)、有没有呕吐或耳鸣,都详细记下来,看病时能帮医生更快找原因。
- 拍眼球的“小动作”:孩子发作时,用手机录像拍下眼球状态——如果眼球来回震颤,是医生判断病情的重要线索。
- 测测平衡力:让孩子闭眼单脚站立,记录保持时间——如果比同龄孩子短很多,可能提示平衡功能有问题。
- 留意饮食“小诱因”:高盐食物、碳酸饮料可能加重内耳积水,尽量让孩子少吃,避免诱发眩晕。
就医时机警示灯
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时,一定要及时就诊:
- 晕得不停呕吐,甚至神志不清;
- 一只耳朵听不见;
- 走路晃悠超过2周;
- 上学的孩子突然注意力不集中。
其实,孩子的眩晕不一定是“脑袋的问题”,很多时候是耳朵在“报警”。家长多留意耳朵的信号,做好家庭观察,及时带娃检查,就能帮孩子更快摆脱“天旋地转”的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