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创伤,现代人久坐少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摔倒后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升高。临床数据显示,约87%的骨折患者初期处理不当,轻则拖延愈合进度,重则引发并发症。本文结合骨科诊疗规范和中医外治经验,给大家讲清楚骨折处理的关键环节。
疼痛消退的医学规律
骨折后的疼痛,本质是骨组织损伤引发的急性炎症反应。临床观察发现,85%以上的患者在规范处理后72小时内,疼痛能缓解40%~60%。如果出现以下异常情况要警惕:持续性刀割样疼痛可能是神经损伤;放射性刺痛可能涉及血管压迫;疼痛突然加剧还伴随皮肤发亮,大多是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信号。2022年《中华骨科杂志》的研究提到,约12%的胫腓骨骨折会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这种情况需要在8小时内做减压手术。
急性期处理双原则
急性期处理要记住“抬高患肢+冷敷”的“30-15法则”:把受伤肢体的远端抬到比心脏高30厘米的位置,冷敷每次不超过15分钟。糖尿病或雷诺综合征患者因为末梢循环差,冷敷间隔要延长到2小时。最新临床指南建议用0.9%氯化钠溶液浸湿纱布来冷敷,比传统冰袋降低63%的冻伤风险。市面上的消肿喷雾剂大多含有薄荷脑、樟脑等成分,用之前要先做24小时皮肤贴敷试验。
中药外治规范操作
根据《中医骨伤科诊疗指南》,骨折初期(1~2周)的外敷中药要遵循“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原则。推荐用30克大黄加30克芒硝,用米醋调成糊状外敷,每天换2次。要注意:开放性伤口不能用中药外敷;含有乌头碱类药材(比如川乌、草乌)的药膏,过敏体质的人使用时,接触面积不能超过5×5厘米。2023年药监局通报显示,3.2%的中药外敷不良反应是因为在破损皮肤上使用导致的。
必须急诊的五大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必须立刻去急诊:1、受伤肢体和健侧同一位置的周径差超过2厘米;2、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超过2秒(按压指甲盖后恢复粉红色的时间);3、被动牵拉受伤部位时疼痛明显;4、骨头突出的部位持续有压迫性疼痛;5、儿童骨折部位的骨骺区有压痛。特别提醒:65岁以上老人髋部骨折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达42%,到急诊后要尽快做D-二聚体检测。
康复期运动处方
固定期间要做“阶梯式康复训练”:上肢骨折第3天开始练握力(每天3组,每组10次);下肢骨折第5天练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每天2次,每次5分钟)。拆除固定后要先评估关节活动度,比如腕关节活动度不到50%的话,建议用动态支具辅助训练。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早期适度负重能让骨痂质量提高18%~25%。
总之,骨折处理的关键在于初期规范应对、警惕异常信号、及时就医,以及康复期科学训练。掌握这些知识,能帮助大家在遇到骨折时少走弯路,更快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