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穿刺术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术后护理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恢复速度。临床上发现,有些患者因为护理不当,出现了局部血肿、感染之类的并发症。接下来结合最新的临床指南和科学研究证据,给大家讲清楚术后护理的关键要点。
伤口止血与保护的科学方法
穿刺部位止血效果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恢复质量。研究发现,用垂直按压加环形轻揉的方法止血,比单纯按压更能促进血小板聚集,止血效果更好。具体怎么做呢?要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保持穿刺部位伸直,持续按压10-15分钟,别揉搓。术后6小时内如果要侧躺,建议用“分段翻身法”——先慢慢侧过身体,再弯膝盖调整姿势,最后转动上半身,这样能减少穿刺部位的拉扯。
关于伤口防水,穿刺的伤口需要72小时才能长出完整的表皮保护层。建议用“防水三步法”:先用无菌纱布盖住穿刺点,外面包一层防水塑料膜,再用弹性绷带固定。洗澡的时候让穿刺部位稍微倾斜,别让水积在上面。如果不小心沾了水,立刻用无菌棉球吸干,别用力擦。
渐进式康复训练方案
术后活动要“循序渐进”,适度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恢复。术后24小时内可以做下肢远端的关节活动,比如踝泵运动(就是像踩刹车一样活动脚踝,每小时做5分钟);3天后可以试着慢慢走路,一开始每天走10分钟,每过24小时增加5分钟,直到单次能走30分钟。要避免增加肚子压力的动作,比如提重物、跳。
营养干预的精准实施
术后吃饭要慢慢过渡,让肠胃适应。术后24小时内先喝米汤、藕粉这类流质食物,48小时后换成南瓜粥、菠菜泥这样的半流质。要重点补充促进造血的营养成分,比如维生素B族、铁元素,不过动物肝脏每周别吃超过100克。研究还发现,咖啡因会降低铁的吸收,所以术后8小时内别喝含咖啡因的饮料,比如咖啡、茶。
并发症监测与预警
术后72小时内是并发症的高发期,要重点观察四种情况(也就是“三红一低”):穿刺点渗血超过24小时还没停、周围皮肤红斑扩散、有异常分泌物,还有体温不正常(要么低于35℃,要么超过38℃)。建议用电子体温计定时量体温,也可以用可穿戴设备(比如运动手环)看看心率变化。如果安静时心率一直超过110次/分钟,或者穿刺部位突然肿起来疼,要立刻去医院。
护理误区的科学澄清
临床上常见的护理误区有三个:一动不动躺着导致关节僵硬、太早碰水引发感染、瞎补营养加重身体负担。要特别提醒的是:术后不用一直躺着,适度活动反而恢复得快;补营养要均衡,不是光吃高蛋白食物就行;伤口护理只要保持清洁干燥,别过度消毒。
总的来说,骨髓穿刺术后护理的核心是把握“平衡”——既要保护伤口,又不能不动;既要注意一些限制(比如暂时不碰水),又要合理补充营养。建议大家建个术后护理记录表,把体温、每天的活动量、吃的东西都记下来,再定期去门诊复查,这样就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慢慢恢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