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是人体主要的造血器官,每天能生成5000亿个血细胞。要是造血功能出问题,或是有系统性疾病,骨髓穿刺检查能给医生提供关键的诊断信息。现在结合流式细胞术和分子检测技术,骨髓分析的诊断准确性更高了。
血液系统疾病的精准诊断
骨髓检查在血液病诊断里是不可替代的,主要用来鉴别三类疾病:
- 恶性血液病筛查:像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这些疾病,通过骨髓涂片能看到异常的原始细胞大量生长,或是浆细胞形态不正常。免疫分型检查能确定这些异常细胞是从哪里来的,帮医生明确具体类型。
- 贫血病因鉴别:不同贫血在骨髓形态上有不同特征——缺铁性贫血会显示骨髓里的铁储备快用完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则是骨髓里能造血的有核细胞长得太少;巨幼细胞贫血能看到红细胞系统的细胞变大、形态异常(也就是“巨幼变”)。
- 血细胞异常分析:如果有人不明原因地出现全血细胞减少,或是得了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检查能帮医生看看造血细胞的比例、形态,还有负责生成血小板的巨核细胞状态怎么样,给临床治疗提供直接依据。
肿瘤转移的早期预警
当实体肿瘤转移到骨髓时,骨髓检查能发现非常小的肿瘤细胞病灶。像乳腺癌、肺癌这些容易转移到骨髓的肿瘤,用骨髓活检加免疫组化染色,能检测到只有0.01%的转移细胞。如果淋巴瘤侵犯了骨髓,流式细胞术能查到淋巴细胞的表面特征变了,帮医生做分期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特殊病原体的检测优势
查寄生虫感染时,骨髓涂片找疟原虫比抽外周血准3-5倍;对于黑热病这种罕见感染,骨髓穿刺还是确诊的“金标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骨髓里可能会有“狼疮细胞”,虽然不是只有狼疮才会有,但还是经典的检查指标之一。现在用分子检测技术,骨髓里病原体的DNA只要有0.1%就能查到。
检查风险与适应症把控
现在骨髓穿刺有标准化操作流程,打局部麻药后,平均疼痛评分只有2.3分(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主要并发症比如穿刺部位出血、感染,发生率不到0.5%。不过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做,医生会严格把握适应症:不明原因的血细胞异常、怀疑有血液系统肿瘤、恶性肿瘤要分期评估、感染原因不典型需要确诊、难治性贫血要找原因。
术后要注意穿刺部位24小时别沾水,多喝点水。要是出现持续渗血、局部肿胀或发热,得及时去医院复诊。另外,检查结果不能单看,要由血液科医生结合症状、影像学检查和其他化验结果一起分析,才能保证治疗方案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