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气温超过35℃时,人体的散热系统很容易“过载”。研究发现,高温引发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了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威胁,学点科学的防护方法特别关键。
体温调节系统失衡的识别信号
中暑其实就是体温调节系统“累到扛不住”的表现。当身体核心温度超过38℃,会逐步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
第一级(先兆中暑):突然头晕、腿沉得抬不动,出很多汗甚至皮肤表面有一层“盐霜”,心跳也变快(每分钟超过100次)。这时候大脑的运动神经可能会“发懵”,比如手脚没力气、动作变慢。
第二级(轻度中暑):会出现肌肉抽筋(最常见小腿抽),还可能恶心、吐,看东西有点模糊。主要是因为身体里的电解质(比如钠、钾)乱了,影响神经和肌肉的信号传递。
第三级(重度中暑):如果核心体温升到40℃以上,就到了最危险的热射病阶段,会出现皮肤干烫、意识不清(比如喊不醒、胡言乱语),每晚救1分钟,死亡风险都会明显上升。
热适应训练的科学方案
有医学研究支持,慢慢增加在热环境里的时间,能有效提高身体的耐热性:
- 阶梯式适应:刚开始可以在30℃左右的环境里,每天待不超过2小时,之后每天多待30分钟。这样做能让汗腺的排汗效率提高约30%。
- 科学补水:每小时喝200毫升含有钠的饮品(比如淡盐水、运动饮料),早上起床空腹喝300毫升电解质水。提前补水能让身体更扛热。
- 防护装备:可以用降温背心,再戴宽檐的防晒帽或打遮阳伞。这些防护能让头部温度下降4-6℃。
关键急救措施
一旦发现有人有中暑迹象,得马上按下面的步骤处理:
- 综合降温:一边用冰袋或冰毛巾敷脖子两侧(大血管经过的地方)、腋窝、大腿根,一边用温水擦身体帮助蒸发散热。核心体温每降1℃,抢救成功的概率就会提高。
- 体位管理:让患者躺平,头稍微放低、脚抬高15度左右,这样能让大脑更供血。要注意别让脖子扭到。
- 补液策略:可以交替喝含钠的运动饮料和天然果汁(比如橙子汁),研究显示这样能更快补回身体里缺的电解质。
- 环境控制:赶紧把人移到遮阳的地方,把环境湿度调到50%-60%左右(比如用喷雾壶喷点水)。湿度合适的话,出汗散热的效果会更好。
- 转运评估:如果10分钟内症状没好转,得赶紧叫救护车。送医路上要一直盯着体温和意识状态(比如有没有清醒点)。
户外干活的人,可以试试“干25分钟、歇5分钟”的循环,随身带个温湿度计。要是湿球温度超过28℃,就得立刻停下。说到底,预防永远是保障高温天健康的核心——提前做好准备,比出事了再救更重要。